華埠啟明啟蒙學校慶金禧

啟明啟蒙總監楊承達(中央藍襯衫)、國會議員普洛西、三藩市幼兒教育局局長Ingrid X. Mezquita、戴維斯加大教授及大會主席Thomas Jue、校董會成員等在50周年慶祝會上合影。 記者黃偉江攝

總監楊承達、加州參議員威善高、市參事陳小焱、三藩市幼兒教育局局長Ingrid X. Mezquita、戴維斯加大教授及大會主席Thomas Jue和校董會成員等。記者黃偉江攝

啟明米慎分部的孩子們來到市政廳,與市長羅偉、市參事李爾德討論如何振興華埠。 啟明提供

孩子們在嶄新的米慎灣中心玩樂。啟明提供

市參事李爾德與百老匯中心的孩子們參加全美讀書日活動。 啟明提供

啟明啟蒙學校早期師生於母親節慶祝活動中的合影留念。 啟明視頻截圖

早期教職工合照。

文:記者黃偉江

「那盞燈,我們一直沒有熄滅。」五十年前,戴維斯加州大學(UC Davis)教授陳煦活與一群教育者,在華埠一教會地下室點燃啟明啟蒙學校(Kai Ming Head Start)第一盞燈,到如今橫跨三藩市九家分校、服務370多戶家庭的教育網絡,走過的50年是一場關於教育公平、社區力量與文化傳承的深層變革。

1970年代初華埠是個充滿矛盾的地方,既是新移民希望之地,也是資源匱乏的孤島,許多家庭為了生計日夜奔波,幼童的教育與照顧成了被遺忘的角落。

「當時的華埠,僅有少數小型臨時托兒服務,完全沒有政府資助。」陳煦活回憶他當時在「華埠兒童發展中心」任職,參與為貧困家庭送聖誕禮物時,目睹貧富差距對孩子的深遠影響。

「當我看到那些孩子渴望的眼神,聽到他們因為資源不足而失去早期教育機會的故事,甘迺迪總統的那句『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麼』一直在我的腦海中迴響。」陳煦活說。

是一套完整的教育理念

這個迴響,最終化為行動。陳煦活帶領一群教育與社會服務專業人士,開始寫計劃書,申請聯邦政府「啟蒙計劃」資助,為低收入戶家庭的孩童提供免費的全方位服務計畫,滿足孩子們情感、社交、健康、營養以及教育的需求。

早期創辦的領導層認為「聯邦啟蒙計劃不僅提供資金,更重要的它是一套完整的教育理念,這正是華埠社區最需要的。」1975年「啟明」誕生,成為華埠第一個制度化幼教服務。

首任總監李劉美瑞博士(Dr. Marie Lee)是讓這火種持續燃燒的人。「Marie就像魔術師,在最有限的資源中創造奇蹟。」啟明董事劉黎幗華(Elizabeth Lau)感慨道。

當時,李劉美瑞獲得華埠經濟發展委員會(EOC)資助,但條件是只有一個月時間完成所有籌備工作。李劉美瑞用驚人的毅力完成了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起步時的啟明,只有兩張桌子、一部電話。

五十年經歷三任領導人

啟明五十周年慶典上,三位傑出員工的頒獎詞,彷彿是對這種精神的傳承。被譽為「想象力引擎」的中心經理Sarah Fong:「總是提出好主意,幫助大家解決問題」;「善良守護者」教師June Du「無論你遇到什麼問題,她都耐心提供幫助」;「凝聚力錨」中心經理Carmen Ngan「在需要時挺身而出,在適當時候退居二線,讓員工大放異彩」。

啟明的五十年發展經歷了三任領導者。1980-1990年代由殷劉心箴(Greta Yin)接任總監,從其特殊教育背景,著手強化啟明的行政結構。她推動與社區組織的深度合作,使啟明從單純的教育機構,轉變為家庭支援的核心樞紐。要為幼兒園找到地理位置適合安全、有合符要求的教學與活動空間、靠近公交線路且方便停車的可負擔辦學場所,確實不易。

以社工專業背景從2000年起接任總監的林晉瑩(Karen Lam),開啟了啟明的空間革命。她成功將啟明的服務從華埠延伸至列治文區與日落區,還建立了更多家庭服務連結,不僅是地理上的擴張,更是服務理念的革新。

2010年任職總監至今的楊承達博士(Dr. Jerry Yang),他領導啟明在2014年正式成為聯邦「啟蒙計劃」直接受補助機構(Grantee),並成功爭取州與聯邦經費,導入孕婦及嬰幼兒班以及全日制課程與創造性教學。

理念: 潛力無限關愛幼兒

啟明的核心教育理念「潛力無限、關愛幼兒」,在具體實踐中體現為「教育、健康與家庭支援三位一體」的模式。比如啟明與三藩市州立大學護理學院、加州大學合作推動健康篩檢與營養講座,並引入「Magic Tooth Bus」行動牙科服務。最新數據顯示,97%的學童完成全面健康與視聽檢測。

楊承達介紹,啟明的課程涵蓋幼兒園(3–5歲);嬰幼兒托育(3–36個月);以及產前培訓和在家學習,目前正進行一項為期兩年的課程改革計劃,旨在開發適合多元文化背景的教材。楊承達說:「今年9月開始,我們通過招標啟動兩年的研究計劃,試驗適合多元文化的教學方法。」

啟明2024-2025年度報告顯示,機構在九個分校服務超過370名兒童及家庭,平均入學率達95%,回升至疫情前水準。家長滿意度高達100%,其中91%表示「非常滿意」。

楊承達表示:「我們不僅看數據,更要理解數據背後每個孩子的故事。」服務啟明25年的環境與安全經理Susanna Leung分享:「我們為每個孩子制定個性化計劃,在定期家長會中詳細說明孩子的進步與需要加強的地方。」

積極與護兒幼教機構合作

楊承達透露,啟明正與台灣高雄科技大學合作,開發三套AI系統:人臉識別系統確保孩子安全、觀察系統協助教師行政工作、數據統計平台為教師節省時間。「AI不是要取代教師,而是要讓教師有更多時間專注於教學。」楊承達強調。

去年十月,楊承達聯合多位教育者成立「三藩市亞裔幼兒教育聯盟(AECEA)」,推動亞裔幼教工作者在政策與資源分配中的公平代表。楊承達指出:「我們要確保每個孩子、家庭與教育者的聲音都被聽見。」

面對三藩市幼教體系的「破碎」現狀,啟明積極與護兒、米慎區等幼教機構合作,整合資源。三藩市有三個主要「啟蒙計劃」機構:護兒、米慎區、啟明,「我們最大的競爭對手不是彼此,面對三藩市聯合校區新增招收1600名幼兒的競爭,我們正與以上幼教組織及華美學校合作,計劃爭取協助校區將半日制服務擴展為全日學習機會,讓孩子們獲得更多高質量的成長機會。」楊承達解釋。

在日前舉行的啟明五十周年慶典晚會上,聯邦眾議院榮譽議長普洛西、加州參議員威善高、市參事陳小焱、三藩市幼兒教育局局長Ingrid X. Mezquita、戴維斯加州大學教授及大會主席Thomas Jue等齊聚,見證這個里程碑時刻。

普洛西在致詞中說:「啟明學校成立五十年,是三藩市乃至全國教育界值得驕傲的里程碑。這不僅是學校的成功,更是整個社區的勝利。在國會裡最重要的三個議題永遠是:孩子、孩子、還是孩子。」

最動人的見證,來自日落區分校的拉美裔年輕母親Ernalyn Collo,分享了與女兒從絕望到希望的故事,從懷孕時醫生診斷孩子可能患唐氏綜合症及自閉症,建議終止妊娠,到如今女兒在啟明茁壯成長,學會走路、開口說話,甚至能用笑容與人互動,令她明白「早期教育與愛的力量」,並感謝學校讓孩子「在被接納與尊重中成長」。

另一位家長Fancy He代表新移民家庭發聲:「作為剛來美國的家長,語言、文化都不容易適應,但啟明學校給了我們溫暖和信心。」她懷著激動感謝學校多年來對她家庭的支持與對孩子的關愛。

楊承達承認:「50周年慶典上鮮見傳統僑社力量的加入,如何加強與華人社區的聯繫與合作,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星島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