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詩敏 黎慧心 陳小焱 闖出參政困境

陳詩敏在市參事會發言。 本報資料圖/記者彭詩喬攝

黎慧心在華埠。記者彭詩喬攝

陳小焱競選第十一區市參事。 記者彭詩喬攝

陳詩敏在五一大遊行集會上支持工人。本報資料圖/記者彭詩喬攝

陳詩敏與家人。陳詩敏提供

黎慧心在其華埠的競選總部。 記者彭詩喬攝

黎慧心在華埠宣布參選。本報資料圖/記者徐明月攝

陳小焱與家人。圖片由金寧邵提供

出席陳小焱競選辦公室開幕及動員競選活動的支持者。圖片由金寧邵提供

今年11月選舉,三藩市市參事會單數選區將重選,六個席位中,第一區、第三區和第十一區都有大批華人聚居,角逐這三個席位的候選人中有三位年輕的華人女性:陳詩敏、黎慧心、陳小焱,她們有著共同的「標籤」——第一代移民,流利英語、粵語、國語,撫育孩子的母親。

在仍由男性佔據主導地位的政界,三女性遇到相似的挑戰:性別角色、文化認同、家庭責任,甚至是政治傳統的偏見與限制等。

華人女性要更完美

陳詩敏已經代表三藩市西部的列治文區(Richmond)近四年,今次競選連任。回顧四年來,陳詩敏深感女性候選人更需要在「領導力」和「親和力」之間找平衡,因為社會對女性議員在個人風格上的要求更加嚴格,過於親和友善,會被認為不夠力,但如堅持不同意見表現太強硬,又會被批評「尖銳」。

陳詩敏說,投身政治有時需要強硬,也需講更多政策。有些候選人更多宣傳個人故事,擔心政策讓人感到無聊,但她認為民選議員應盡職盡責,讓選民知道與其切身相關的政策的利弊。

她提到,前社區領袖白蘭曾遭許多人質疑,為什麼當面尖銳批評官員,很不禮貌,「其實想深一點,如果不能直接批評,主流社會就會一直當我們的社區是『東亞病夫』。」她認為,每一代華人女性都在改變,「下一代的華人青少年、女性,看到有華人女議員,不只在市政府,還在州政府、聯邦政府表現堅強,講話大聲,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雙重標準」也是黎慧心參選以來的深刻體會。出生在香港的黎慧心16歲移民美國,曾任三藩市交通局董事,今年11月角逐華埠所在第三區的市參事。粵語是黎慧心的母語,在華埠她擁有與選民溝通的天然優勢,但在競選中卻成為「雙刃劍」。

黎慧心說,當其他非亞裔候選人學習了幾年中文,哪怕只說幾句中文就會引起關注,而對於她這個母語為粵語的人,語言能力被視作理所當然。黎慧心說這樣的刻板印象很不公平,「不是因為我會說中文才具有代表性,是我們有共同的經歷,我也是移民,懂得我們的文化和出發點,單單語言是代表不了華人的需求的。」

陳小焱來自廣東,曾任職工會,青少年時期就已積極參與社區工作,也深刻感受到女性在職場和政界的挑戰。她舉例出席一些國際工會的會議時,女性領袖寥寥無幾,亞裔更少,「我意識到,移民女性面臨的挑戰比其他人更艱鉅。」她指出,亞裔女性「必須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被認可。」

身分攻擊 從性別到族裔

從2020年參選市參事開始,陳詩敏已體會因性別、族裔和政治觀念而遭受的攻擊,上任後更甚。她舉例,曾經有人批評她為何每天穿同樣的外套。地方媒體《Marina Times》在社交平台X(前Twitter)攻擊陳詩敏是市參事潘正義、盧凱莉及其前上司佩斯金精心挑選的傀儡,又指陳詩敏為佩斯金接電話,但不擅長接電話。這類含有性別歧視的言論無處不在。

今年一月底,矽谷知名創投Y Combinator華裔首席執行長陳嘉興在社交平台X疑似醉酒後用髒話大罵七名市參事,祝他們「慢慢死去」,在文中點出陳詩敏的名字兩次。陳詩敏無奈表示,他可能「更恨我吧」,「我是亞裔女性,可能我是更容易針對的目標。」陳嘉興後來刪除推文並道歉。

黎慧心也在競選期間遭遇網絡暴力,她獲得8位現任市參事支持,一些不喜歡某些議員的網民會攻擊她,會在評論區使用種族歧視和侮辱女性的字眼,「我可以接受批評,但是這些不健康的評論我會選擇屏蔽。」

三位媽媽兼顧家庭與工作

陳詩敏、黎慧心、陳小焱三位華人媽媽,在家庭的支持下踏上競選公職的道路,體會到普遍存在的針對女性的偏見。有些聲音認為作為母親應該多照顧家庭,有些人則完全不把女性從政當作嚴肅的事情對待。

「你出來競選,對你的小孩來說一定很難吧。」「小孩很可憐。」這是黎慧心聽到的,儘管她的孩子和丈夫都全力支持她的事業。在她宣布競選時,曾有對手的支持者叫她不要參選,或者搬去另外一區,並且說她「不是正確的亞裔」。

事業與家庭的選擇也令陳小焱深有體會。她參加第十一區市參事候選人辯論的前一天,女兒發高燒,她整夜未眠,第二天女兒好轉,她出發去辯論會時接到電話,孩子高燒又起。堅持辯論,還是回家照顧年幼女兒,一瞬間成為擺在陳小焱面前的選擇題。她迅速安排家人照顧處理,堅持完成辯論再趕回家。陳小焱坦言辯論會上很難集中精神。

陳小焱有兩個孩子,照顧父母,認識到女性在家庭角色中比男性面臨更多挑戰,她覺得政策制定需要更包容,讓女性可以追求家庭和職業平衡,不需要二選一,「希望能幫助到更多像我一樣的人,推動政策改變,讓所有人獲得平等機會。」

陳詩敏說,華裔女性參政受到的壓力來自多方面,第一代移民有時講英文的口音,會被外界質疑「聽不懂」英文,或者不夠了解美國文化,還有一些性別觀念很重的想法,「但我覺得近幾年開始會比較開放。」

黎慧心分享,團隊在外展活動中認真向選民介紹政治主張,卻不被嚴肅對待,有時跟一些男性說話,對方會誤會,「有一次在街上做外展活動,我想說一些認真的政策,但是遇到一些男性並不往這個方向想,他們會有搭訕的行為。」

黎慧心還提到,有些公開活動中遇到男性候選人利用體型優勢施壓,她舉例就像2016年總統選舉特朗普和希拉莉辯論時,希拉莉講話時特朗普會在關鍵時刻出現在她身後,用體型差帶來壓迫感。黎慧心以積極心態應對,「我們女性是很強大的,成長中始終經歷許多挑戰。」

謙和努力 弱勢也是優勢

回望四年旅程,陳詩敏坦言,「有時會後悔沒有搏新聞版面。」在競選連任時,她遇到許多選民告訴她,不知道陳詩敏做了那麼多工作,不知道一些令其獲益的政策是由陳詩敏主導推動。陳詩敏說,政客爭鋒頭是常事,上台、講話、剪綵、爭佔中心位置,在主流媒體搏更大版面更顯著位置,「過去四年我很少去搶風頭。」陳詩敏說,這是「媽媽教我的,社會教育我的,我們要默默耕耘,努力工作,不斷努力,為民請命。」

「我有時候很後悔,努力工作這麼多,但是沒有人知道,甚至還被攻擊,我會反思,是不是做更多公關會更好一些。」陳詩敏隨即正色道:「如果我連任,將來四年還是會選擇默默耕耘。搶頭條不適合我。」

華裔在市參事會的代表性近年來嚴重下降,四年前陳詩敏進入市參事會時,是兩名華裔之一,但第四區市參事馬兆明在2022年選舉中敗於殷嘉立(Joel Engardio),陳詩敏成為11個市參事中唯一華人。

華人代表性減少

黎慧心和陳小焱都希望增加華人的代表性。「針不刺到你身上,你不知道有多痛。」陳小焱說,「我可以繼續往前衝,但我看不到未來的孩子們會有這樣的引領方向,特別是亞裔孩子,我很擔心。」

陳小焱說,2020年開始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某些政客一句「中國病毒」、「武漢病毒」影響到整個社區,「華裔幾百萬人在這個國家,我們的孩子能有什麼樣的環境?如果沒有了我們的聲音,下一代怎麼辦?」

黎慧心說,市參事會華人代表不足就是她參選的原因之一,幾年前曾有社區領袖鼓勵她競選市參事,但她當時沒有這個想法,離開交通局後,她前往哈佛唸公共管理碩士,此間一直留意三藩市狀況。去年開始,她覺得三藩市的情況不太理想,有許多可以改變的地方,才思考競選的可能,「大家覺得我可以勝任,社區需要我站出來,我覺得我有能力做到。」

陳詩敏說,華人的中低收入家庭、新移民、第五六代移民所關注的重點不盡相同,在人口佔三分之一的三藩市,華人的代表也應該有不同層面,她舉例與黎慧心、陳小焱雖然都是第一代移民,都是母親,但政治觀點和想法有不同,個人經歷、在政府工作的經驗也有差異,「我們可以帶來不同方向的專業優勢,分工合作,對整體華人社區更好。」文:記者彭詩喬 ▍

星島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