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維燊
圖:生成圖
列車疾駛而來,鋼輪咆哮,鐵軌震動得像野獸怒吼。
前方主線上,三個被綁的人動彈不得,死亡只在幾秒之內。
你站在分岔點旁,腳下是一支冰冷的操縱桿。支線上,一人同樣被束縛,他的命運全繫於你的手。
這是著名的哲學思想實驗——電車問題(Trolley problem)
你拉,還是不拉?
腦海浮現一個簡單畫面:
如果你是農場主人,一端繫着三隻雞,一端繫着一隻雞,你通常會犧牲一隻,保住三隻,那屬於財產盤點。
但面對真人,這不再是數字遊戲,而是倫理、生命、價值與責任的漩渦。
拉下桿,一人死;不拉,三人死。
小學生都懂「三大於一」,卻無法回答心底最深的問題。
哲學關心你的角色、意圖與責任。
在倫理學中,這個情境涉及幾個深層議題:
-
不拉操縱桿,被視為「沒有介入」,死亡雖悲劇,但你沒有直接造成。
-
拉下操縱桿,被視為「親自介入」,支線上一條生命被你的動作奪去。
兩者的責任位置截然不同。
哲學家問:
你能以拯救多數為理由,作出「直接導致死亡」的行為嗎?
主線上的三條性命會因列車原本軌道而消失,而支線上的那條性命只有在你手掌發力的瞬間才會被奪走。
在某些倫理觀念中,親手造成死亡的道德重量遠重於袖手旁觀。
意圖與結果
行動的後果固然重要,但意圖同樣有倫理地位。
你拉桿是為救三人嗎?
支線上那人的死,是你的目標,還是副作用?
意圖與副作用的區別,往往決定行動是否可被接受。
個人是否可被當作交換單位
另一核心問題,是生命是否可以互換。
一條生命能被算作三分之一嗎?
還是每一條生命都具有無法度量的價值?
哲學顯示,你不是在做一道算術題,而是在承擔行動者的位置。
承擔「出手」與「不出手」背後的深層含義。
法律則從另一個方向衡量
法律只問行為,不問心意。
-
不拉,三人死亡視為意外,你不負刑責。
-
拉下操縱桿,支線一人死亡,你成為加害者,需承擔法律責任。
即使救回三條生命,法律也不因你的動機而抹去你造成的死亡。
哲學把你放在道德位置,法律把你放在責任位置。
兩者衡量方式,永遠不同。
列車聲愈來愈近,鋼輪摩擦空氣,像在催逼你的心跳。
你面對的不是單純選項,而是一段生命重量、意圖、責任與後果交纏出的困局。
手停在操縱桿上,汗水在指尖凝成涼意。
你拉,還是不拉?
-
拉,代表你懂得簡單算術。
-
不拉,代表你開始思考更深層的倫理。
比例擴大:十比一,百比一……
數字愈大,你愈會質疑:生命能否被簡單比較?
拯救多數,是否永遠正當?
更高一層:一顆隕石衝向地球。
唯一防禦裝置需要一位英雄的生命作代價。
按下按鈕,全國被拯救,但那位英雄會死。
不按,整個國家覆滅。
法律會如何判定你的行為?哲學又如何衡量你的意圖?
你的手仍停在操縱桿上,汗水滑落。
問題不再是算術,而是——
生命能否被交換?
行動與不行動的差距,你能承受嗎?
下一秒,你會怎麼做?
而這個選擇,只是開始。
本文僅以簡易方式呈現並引導對哲學議題的思考,旨在闡述思維過程與倫理推論。Trolley Problem(電車難題)是一個極其深入且具爭議性的哲學課題,涉及倫理、法律、意圖、責任等多層面討論,本文並非完整或權威分析,亦不代表對任何實際行為的建議或判斷。
Bonus problem:
在醫院裏,有五名病人同時面臨生命危急:一人需要心臟、一人需要肝臟,另外三人分別需要脾、肺與腎。這五人若沒有器官移植,性命難以延續。就在此時,一名身體完全健康、血型也與五人全數相配的人出現了。問題在於:我們是否可以為了挽救五人的生命,而奪去這名健康者的性命,取走他的器官?
這個難題挑戰我們對生命價值、道德界線與個人權利的理解,將「拯救更多生命」與「不可侵犯的個體」推向尖銳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