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能生巧」不是唯一的成功之道

文:曾維燊
圖:生成圖

許多人都聽過「一萬小時定律」,也就是要在某個領域達到卓越,需要約一萬小時的專注練習。因此,早期投入似乎是成功的關鍵。泰格伍兹(Tiger Woods)七個月大時就拿到父親贈與的推桿,二十一歲便成為世界最佳高爾夫球員;波爾加三姊妹在父親的技術化指導下,其中兩位成為國際象棋大師。這些故事常被視為「一萬小時定律」的典型例子。

然而,科學研究指出,真正能登上巔峰的運動員,往往在少年時期先經歷「多元嘗試期」,嘗試不同運動,累積廣泛技能,再在較晚階段選擇專項。音樂領域也呈現相似現象:許多卓越音樂家直到第三種樂器才開始明顯投入刻意練習,即便是被視為早熟的演奏家如馬友友(Yo-Yo Ma)亦是如此。

跨界人才的例子同樣顯示延後專精與廣泛探索的重要性。杜克艾靈頓(Duke Ellington)童年時專注棒球與繪畫而非音樂課;數學家米爾札哈尼(Mariam Mirzakhani)少女時夢想成為小說家;梵高(Vincent van Gogh)在二十多歲才正式學畫;香農(Claude Shannon)因修哲學課接觸邏輯系統,發展出二進位概念,奠定現代數位電腦基礎;Frances Hesselbein五十四歲才開始職業生涯;費達拿(Roger Federer)少年時嘗試網球、滑雪、摔跤、手球、排球、足球、羽毛球、滑板等運動,並非早期專注網球。

這些例子呈現一個共通特點:他們成長於「艱難型學習環境」,目標與步驟不明確、規則可能變動、回饋可能延遲或不準確。相比之下,高爾夫與國際象棋屬於「簡明型環境」,規則清楚、回饋即時。當前世界變化迅速,過早專精未必是最佳策略,擁有跨領域經驗與廣闊視野的人,更容易在不確定環境中創造價值。

科技創新研究亦顯示,最具影響力的專利通常由跨越多個技術領域的團隊完成,個人亦常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日本橫井軍平(Junpei Yokoi)便是典型例子:學校電子學考試成績不佳,進入京都撲克牌公司擔任機器維修員,將計算機與信用卡技術融合,開發掌上遊戲,最終催生任天堂的Game Boy。

社會普遍鼓勵「早期專精」的泰格伍兹路徑,但在複雜多變的世界裡,多元探索、廣泛嘗試的費達拿路徑同樣重要。正如物理學家與數學家戴森(Freeman Dyson)所言:「健康的生態需要鳥與青蛙。青蛙深入泥土,了解細節;鳥在高空整合青蛙的知識。我們需要兩者,而問題是,我們卻只鼓勵人人成為青蛙。」在現代世界,單一路線的成功策略已不足以應對複雜挑戰。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