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戴安娜蠟像揭幕,「復仇之裙」造型暗藏玄機?

在已故英國王妃戴安娜(Princess Diana)於巴黎悲劇性逝世數十年後,這座城市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再次迎接了她。根據美聯社報導,歐洲最古老的蠟像館之一,巴黎的格雷萬蠟像館(Grevin Museum),於週四為一尊全新的戴安娜蠟像揭幕,其造型正是她那件著名的「復仇之裙」。據博物館官員透露,這座蠟像的誕生源於館長在訪問倫敦後,對杜莎夫人蠟像館(Madame Tussauds)的戴安娜蠟像感到失望,因此決定委託製作一個屬於巴黎的版本。

「復仇之裙」的象徵意義

格雷萬蠟像館打造的這尊真人大小的戴安娜蠟像極其逼真,重現了她於1994年在倫敦蛇形畫廊(Serpentine Gallery)活動上所穿的黑色露肩緊身雞尾酒禮服。極具戲劇性的是,就在同一晚,當時的查理斯王子,即現任的查理斯三世國王(King Charles III),在電視上公開承認他對現任的卡米拉王后(Queen Camilla)不忠。這件禮服後來被小報媒體稱為「復仇之裙」,而蠟像館也巧妙地運用了這一象徵意義。蠟像的細節十分完整,配有高跟鞋、珍珠頸鍊,雙手緊握一個小手袋。

巴黎與戴安娜的不解之緣

對巴黎而言,這次致敬帶有額外的份量。戴安娜在1997年因一場車禍在塞納河(Seine)旁的隧道中喪生,這場悲劇讓她在巴黎人的想像中永垂不朽。時至今日,法國人仍親切地稱她為「Lady Di」,並在非官方的紀念地點留下鮮花和手寫字條。一些觀察家還敏銳地注意到,博物館將這位最新的皇室貴賓蠟像放置在遠離其著名分居丈夫和女王家婆的位置。策展人將她安排在另一位在巴黎逝世的顯赫皇室成員——瑪麗·安東尼(Marie Antoinette)的身旁。

各界反應與歷史意義

法國小說家克莉絲汀·奧爾班(Christine Orban)曾以戴安娜的視角創作小說《史賓賽小姐》(Mademoiselle Spencer),她認為這尊蠟像的出現是早該發生的事。她稱這件黑裙是戴安娜故事中的一個轉捩點,因為在皇室家庭中,黑色通常只在葬禮上穿著,而如此性感的禮服對於一位威爾斯王妃來說更是非同尋常。奧爾班說:「她決定穿上高跟鞋和Louboutins,前往蛇形畫廊,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並被拍攝下來。」博物館方面也指出,揭幕儀式恰逢戴安娜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廣角鏡》(Panorama)爆炸性採訪30週年,那次採訪重創了君主制和女王的地位。

這座創立於19世紀的格雷萬蠟像館,長期以來在其華麗的大廳中陳列著各界名人,包括政治領袖、藝術家和流行文化人物。戴安娜蠟像的揭幕消息迅速在巴黎傳開,引發了市民的共鳴。38歲的朱利安·馬丁(Julien Martin)表示:「這讓我想起了隧道裡的那一夜,儘管我當時還是個孩子。巴黎從未完全放下戴安娜,所以一個大型蠟像館終於這樣做是合情合理的。」另一位24歲的學生莉娜·本·阿瑪爾(Lina Ben Amar)則認為,戴安娜是她們這一代人心中第一位現代公主,既迷人又脆弱,是遊客們最想看到的蠟像之一。

來源:美聯社

封面來源:美聯社

即時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