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教宗方濟各日前逝世,其在位12年期間大力改善教廷與中國的關係,曾不諱言自己懷抱著「中國夢」,多次表示渴望能夠造訪中國。方濟各逝世後,外界關注他的接班人對中國態度如何,梵蒂岡與中國關係是否會生變。
1949年以來,基於意識形態的緣故,中國和教廷一直沒有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歷任教宗中,除去1970年短暫到訪香港(當時尚未回歸)的保羅六世,迄今為止沒有一位教宗踏足過中國領土。儘管多近年來,媒體多次報道中梵可能建交的消息,但一直只聞樓梯響。原因在於,雙方在中國教區主教任命的問題上,遲遲無法消除分歧。根據教廷的規矩,教宗擁有對各國各級主教的任命權,中國政府則堅持對境內宗教組織的領導權。此外,梵蒂岡與台灣的外交關係也是中梵之間的爭議問題之一。在此背景下,方濟洛領導下的梵蒂岡在2018年與北京訂立每兩年更新一次的臨時協定,被視作雙方關係開始發生微妙轉變。
自從2013年方濟各出任教宗以來,教廷對中國的關注度確實越來越大,他本人曾盛讚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敬仰和尊重中國,也不止一次表達過訪華的意願。除去表態外,在方濟各的大力推動下,教廷2018年與中國關係出現歷史性破冰,雙方簽署維期2年的主教任命臨時性協議,允許梵蒂岡和北京都認可的主教被祝聖。該協議在2020、2022年兩度續約,2024年三度續約時將時效延長為4年。有分析認為,續簽四年象徵著北京對方濟各與梵蒂岡的信任。雖然協議全文至今未公開,但據報道,內容包括教宗承認北京任命的主教,而教廷則對中國主教人選有最後決定權,這說明雙方願意作出某種程度的妥協。外界認為,在這中間,方濟各堅持持續溝通的態度發揮了積極作用。
如今,方濟各逝世,教廷很快就會選出新教宗。人事上的變動,以及美國的因素,都可能造成兩國互動在短期內出現反復。特別是美歐近年意識形態流派對立之勢愈烈,保守派早有聲音,認為方濟各主政下的教廷對華態度軟弱。而在美中貿易戰的國際背景下,兩國關係陷入冰點的情勢恐會令中梵關係發展再起波瀾。有評論就指,美國前總統拜登是美國建國近250年來第二位天主教總統,他不樂見教廷與中國的對話政策,但沒有嚴厲施壓。而現任總統特朗普的取向,則可能讓中、梵關係再生變數。2020年,中國與梵蒂岡續簽有關主教任命的臨時協議時,時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訪梵蒂岡,就警告梵蒂岡續簽協議「將危及自身的道德權威。」加上台灣與梵蒂岡的外交關係亦可能成為華盛頓與北京角力的問題之一。
方濟各留給新教宗及教廷的難題不小,新教宗會否改變方濟各的對華立場、中梵關係的發展趨勢如何,都要打上一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