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美國政府考慮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新一輪關稅,經濟學家和企業開始評估這些措施可能帶來的影響。儘管更高的貿易壁壘可能刺激國內製造業就業增長,但消費者和整體經濟可能為此付出高昂代價。
路透社報道,特朗普政府時期實施的關稅政策曾短暫推動美國製造業就業增加,但效果並未持續。根據美國經濟政策研究所(EPI)的數據,2018-2019年的關稅措施在最初幾個月內創造了約15萬個製造業崗位,但隨著企業調整供應鏈,許多工作機會隨後流失。
經濟學家警告,新一輪關稅可能重蹈覆轍——雖然部分工廠會回流美國,但更高的生產成本最終可能導致企業裁員或自動化加速,反而減少長期就業機會。
更高的關稅意味著進口商品價格上漲,而這些成本通常會轉嫁給消費者。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的報告指出,特朗普時期的關稅使美國家庭年均支出增加約1,200美元,主要影響中低收入家庭。
此外,依賴中國零組件的美國製造商也面臨壓力。例如,電動車電池或太陽能板生產商可能因進口材料成本上升而削弱競爭力,最終影響產業發展。
隨著2024年大選臨近,關稅政策再度成為焦點。特朗普已承諾若當選將對所有中國商品徵收「至少60%關稅」,而拜登政府則傾向更有針對性的措施,避免全面貿易戰。
然而,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無論哪種方式,關稅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美國製造業面臨的結構性問題,例如技能缺口和基礎設施不足。
短期內,關稅可能為某些行業帶來就業機會,但長期來看,成本上升、供應鏈混亂和潛在的貿易報復可能抵消這些好處。政策制定者需謹慎評估,避免讓保護主義措施反而傷害美國經濟。
圖片來源: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