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國論壇專訪:仕邦集團董事長張華

在近日閉幕的第28屆哈佛中國論壇中,仕邦集團創辦人兼董事長、明日聯合科技公司聯合創辦人及CEO、中國廣州南沙產業顧問張華女士,成為論壇的焦點人物之一。本報聯合www.Ucareme.com在論壇現場哈佛大學科學中心,對張華董事長作了專訪。

優雅、堅持、合作,是哈佛學子給予張華女士的三個關鍵字。她不僅是一位連續創業者,更是跨界創新的實踐者。論壇期間,來自哈佛大學建築學院的研究生錢韻儀同學與張華女士在查爾斯河畔展開了一次深度對談,從個人理念到科技革新,從企業戰略到管理哲學,呈現一位時代女性的思考與遠見。專訪中,張華女士暢談了仕邦集團的發展歷程,並回答了哈佛大學建築學院研究生錢韻儀關於青年學子如何做職業規劃等問題。

馬拉松精神與科技攻堅的跨界者
張華將自己定義為「馬拉松精神與科技攻堅的跨界實踐者」。2014年,張華參加了波士頓馬拉松,隨後完成了全球六大馬拉松。她笑稱這次論壇是「學渣在哈佛的三天體驗卡」,卻也在這短短三天裡印證了她對醫院數據中台與AI大模型中台的前瞻佈局。她強調,在推動AI技術部署的同時,創業家更應思考如何嵌入商業倫理的堅守。

回顧職涯發展軌跡,張華認為自己最大的思維突破是「從經驗驅動轉向技術先導的策略預判」。早在2012年,她便以1.3億元引進IBM系統,推動仕邦集團完成數位轉型,這在當時仍以勞力密集為主的人力資源產業堪稱大膽之舉。如今,仕邦已領先產業邁入AI+RPA的自動化新階段,並將在今年5月推出「沙包(HR)社保智能體」新產品。

身為多家企業的創辦人,張華認為辨識共同創辦人的三大關鍵:一是能力互補,二是價值觀一致,三是抗壓能力強。「只有在價值觀一致的前提下,合作才可能穿越週期。」她坦言,自己非常幸運,團隊自組建以來分工明確,合作默契,才能在四年內打造出明日聯合的多個行業標竿項目。

科技驅動的企業變革
在談到仕邦的發展關鍵時刻時,張華強調「真正的突破,是主動為客戶預判需求並透過科技提前佈局」。這種以客戶為中心的邏輯促使仕邦率先在產業中進行技術轉型。她堅定認為:「戰略預判優於市場反應。」

仕邦自研科技產品SeeBot社保機器人,以「RPA+AI+運籌優化」實現全流程無人化,透過知識圖譜與神經網路打造「智慧政策庫」,突破社保業務的複雜壁壘,實現「一鍵多城」自動辦理,並透過全鏈路監控優化算力分配。張華始終認為:「AI不是威脅,而是人類潛能進化的催化劑。」她相信未來的「AI+人」將共同重塑醫療、教育、工作等各大領域,也鼓勵年輕人主動學習AI、融入AI,並找到自身的獨特定位。

身為人才辨識者,她強調核心團隊的組成不僅要技術硬核,更要有策略敏感度與倫理自覺。她至今仍在尋找一位AI領域的CTO,並向全球優秀人才發出邀請。她認為,廣州南沙是國家戰略佈局的重要支點,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幾何中心,未來將成為職場人實現個人價值的高地。

對於仕邦和明日科技的文化差異,張華坦言:「兩者共享『技術信仰』和『韌性精神』,但執行策略有所不同。」仕邦作為成熟平台,更注重穩健和顧客體驗;明日聯合則因身處高壓賽道,始終保持「完成不了自我顛覆就是失敗」的緊迫感。

身為資深馬拉松跑者,張華將運動哲學融入企業管理。她曾帶領高階主管團隊赴戈壁挑戰三天徒步100公里,在極端環境中激發潛能。此外,仕邦每年評選十位優秀員工,提供有家屬的海外旅行,全程公司買單。「這是最簡單、最有效提升凝聚力的方式。」

在國際合作方面,仕邦與波士頓顧問集團進行兩年半的深度合作,並藉助全球策略能力,完善企業國際轉型路徑。張華強調:「只有將本土服務深耕,再結合全球視野,才能真正實現從中國走向世界。」

對年輕人的三點建議
針對哈佛論壇的青年學子和職場新銳,張華提出三點建議。首先不焦慮,不盲從:AI再強,也是工具。關鍵在於傾聽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其次主動擁抱AI:若有興趣,應勇敢踏出第一步,以導師或團隊加速學習。最後,張華女士表示回國創業正當時:中國AI發展空間巨大,優秀學子應回國尋找價值實現的土壤。

張華表示,儘管目前因管理兩家公司而無法繼續來波士頓參加馬拉松賽,但運動仍是她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她透過健身維持體能,體脂率控制在16-18%。她也受到《心流》一書影響,將生活分為三類時間:工作、體能訓練,以及「無意義卻放鬆」的生活享受,如美食與購物。張華女士在哈佛中國論壇上的演講與訪談,不僅展現了她作為企業家的遠見,更體現出她對時代趨勢的深刻洞察與人文關懷。在AI快速演進的今天,她所強調的「馬拉松精神」、「策略預判」、「AI倫理」與「團隊凝聚」四大關鍵詞,或許正是未來企業穿越週期的核心能力。

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張華(右)在演講中。哈佛中國論壇提供

 

張華(右一)同其他演講嘉賓在公共領導力分論壇。

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