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挑戰特殊教育傳統圭璧

( 本報訊 )

殘障學生應該盡可能在普通教育課堂上與同齡人一起接受教

育,這種稱為「全納教育」(inclusion)的策略素來被奉為圭璧,但

一位著名的特殊教育教授的最新研究即將引發一場關於該信條的激

烈辯論。全國非牟利教育網站Hechinger

R e p o r t 報道, 范德堡大學

(Vanderbilt)特殊教育教授和社會學

研究機構「美國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s for Research)學者福克斯

(Douglas Fuchs)與另外兩位研究人

員合作,撰寫了一篇回顧50多年有

關特殊教育研究的論文。他們在文

中指出,儘管已有大量研究發現殘

障兒童在普通課堂上能學習更多知

識,但將他們納入普通教育的益處

並沒有確定的科學依據。這篇論文

將於今年春天在《學習障礙期刊》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上發

表,福克斯說預計會更早在網路上

公開。

福克斯說:「我們並不是說有

證據顯示全納教育行不通,我們是

說,關於將這些兒童安置在何處的

證據極為薄弱,存在根本性的缺

陷,而且無法從證據中得出結論」。

是否存在根本缺陷

他也指出,關於如何教導殘障

或有可能被診斷出殘障的兒童的高

品質研究越來越多。這些研究的隨

機對比試驗需要進行數小時密集、

專門教學的干預。福克斯認為,對

於許多殘障學生來說,單獨的環

境,例如單獨的教室,甚至是單獨

的學校,可能是獲得他們所需教導

的最佳方式。

福克斯說:「有些殘障兒童可以

也應該在一般教室裡上課。很明顯

他們的表現相當不錯,他們應該留

在那裡。但對大多數而言,他們需

要密集式教學,而我們知道如何提

供密集式教學。我敢說,證據確鑿

無比。」

福克斯的觀點挑戰了數以百計

的已有研究。這些研究發現全納教

育環境對殘障兒童的認知和社交發

展有很大的好處,有助於說服立法

者增加經費,幫助學校照顧殘障學

生,在某些情況下,還為每個班級

聘請額外的特殊教育教師。最新的

資料顯示,美國公校中大約有15%

的學生被診斷出殘障,並接受服

務,因此有關特殊教育安置的爭論

不僅影響殘障學生的學業前景,也

影響整個教育系統的成本與結構。

區分學生不同

這篇題為《重構五十年來最重要

的特殊教育政策辯論:美國學校殘

障學生的教育方式與場景》的論文,

由「美國研究所」特殊教育研究員吉

爾莫(Allison Gilmour)與范德堡特殊

教育教授萬扎克(Jeanne Wanzek)合

著。

福克斯批評的核心問題是,之

前的研究人員未能區分被送入獨立

特殊教育教室的殘障學生和融入普

通教室的殘障學生。兩者有根本的

不同。一天中大部分時間被安置在

獨立環境中的兒童,往往有更嚴重

的殘障和學習障礙。殘障程度較輕

成績較好的學生,最終的考試成績

高於一開始成績較差且殘障較嚴重

的學生,這一點也不會令人驚訝,

也並不能證明殘障兒童在一般教育

課堂中學得更多。單純從研究的角

度來看,理想的情況是隨機將殘障

學生分配到兩種類型的教室,看看

他們在哪裡學得更多。但這不合道

德,也不實際。

研究人員將該問題稱為「選擇偏

差」,他們嘗試使用統計技術來克

服它。例如,他們比較了具有類似

人口特徵的殘障學生,例如相同的

種族、類似的家庭收入以及同類型

的殘障的情況,發現接受全納教育

的學生在學習上仍然名列前茅。但

福克斯指出,許多這些研究仍然沒

有考慮兩個最重要的因素:學生在

殘障被診斷出來之前的學業成績如

何,以及殘障的嚴重程度。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