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令人愉快的題目:給你100萬港元,只限購名牌,任花。
多高興。問題在於:上哪\xf9媔R?
首選在法國巴黎,買「LV」,在香榭麗舍大道的旅行箱形新店;買「H」,往聖奧雷諾街(Rue Saint-Honore)的總壇,即使只買一件大衣,也會送到你下榻的酒店。
原來高端消費,不只是要那件「貨」到手,還要講究購買時的服務、環境、氣氛,整體客人要的是「感覺」。
所以,不會滿足於網購。亦不會在某些國家買:即使他們有名牌,有名店,有正貨,可是其售貨員,會向你兜售A貨/次貨/水貨等,為多賺一點佣金,不惜給你「Cheap」感。
難怪,寧願來香港買:貨真價實,感覺良好。
可是這麼多商場,你會揀哪一處逛?哪一處買?
略有見識的消費者,會揀金鐘的PP(太古廣場),取其寬敞、優雅、精緻,併合天然的木質結構,以及流線型的建築設計。
還有尖沙咀的「K11」:博物館式的購物體驗,具時代感。在這\xf9堛\xe1100萬元?值。
而不會再去那些舊式、殘破、冷氣不足、天花板低壓、結構混亂的老牌商場。
別說香港人,即使是內地旅客,亦見過世面,買過不少名牌,逐漸變得世故成熟,不會像以往般:「叫化子吃死蟹」(隻隻好)。
看調查報告,總是說旅客「消費力減弱」,老實說,香港現今的購物商場,有幾多處仍具吸引力?手頭有點錢,寧願去巴黎/東京。
難怪中環的置地廣場,不惜斥巨資重建,請重視消費者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