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又稱臘八,源自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因在農曆十二月初八(近年是2025年1月7日),也就是臘月初八慶祝而得名。原意是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和避邪。在中國,有臘八節喝粥的習俗。
漢地相傳這一天是佛成道日,是釋迦牟尼在菩提伽耶大菩提樹下成佛並創立佛教的日子,也稱「法寶節」,為佛教徒盛大節日之一。道教《八道秘言》亦提及這天為五臘日中的「侯王臘」,需修齋並祭祀先祖。
起源與歷史:在古代中國,「臘」是重要的祭祀活動。漢朝的蔡邕在《獨斷》中說:「臘者,歲終大祭。在古代經典《禮記》中,有「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意思就是:臘月是辭舊迎新的日子,舉行盛大的慶典是為了向祖先回報一年的收獲;因為臘祭在十二月舉行,這樣沿襲下來就把處在冬末春初、新舊之際的農曆十二月稱「臘月」。
祭祀的其中一個主要目的是避邪逐疫,而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仍有留存。至於「臘」的意思,有不同的說法:「臘」指「合」,臘祭即合祭諸神;「臘」指「獵」,獵禽獸作祭祀祖先之用。
公元1世紀佛教傳入中國後,大約在蕭梁時期,中國佛教將此定為紀唸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各寺院在這一天都要誦經禮佛,煮粥祀佛,即臘八粥。
粥料品種繁多,據史料記載,每一鍋粥用小米,雜糧、乾果共熬6鍋。第一鍋供佛,第二鍋獻給皇帝及皇宮,第三鍋給王公貴族和大喇嘛,第四鍋給文武大臣和封在各省的大吏,第五鍋分給雍和宮的衆喇嘛,第六鍋作為施捨。如今民間依然有臘八節煮臘八粥的習俗,多以大米、小米、蓮子、紅棗、百合、乾果類煮成粥,在寒冷的冬天喝上又甜又熱的臘八粥暖心溫腸胃又能增強體力。本報芝加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