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課程趨單面性小眾學生遭忽略

對於學校提供的性教育課程,但不少性小眾學生覺得他們在性教育中的代表不足。為了理解自己身份和如何建立健康與安全關係,他們往往尋求別處的資訊。在共和黨主政的多州,近年屢屢立法針對性小眾族群,共和黨民選官員又推動刪除性小眾內容,讓性小眾學生面臨更多窘境。

對於身為酷兒青少年,蓋奇(Stella Gage)在中、小學時期上性教育課,學習青春期和性行為風險,發現絲毫與她的身份無關。由於父母經常不在,同輩不夠成熟,如今在堪薩斯州威斯托州立大學(Wichita State)讀大二的蓋奇只好求助於社交媒體。

各州課程內容相差大

各地的性教育課程內容差異甚大。生育保健機構「計劃生育」(Planned Parenthood)等團體一直要求性教育包容性小眾學生,但有些保守州完全禁止這樣做。以德州為例,當地刑法規定,州衛生服務局設計的課程需列明同性戀為不可接受和犯罪行為,但這項條文2003年早已被聯邦最高法院裁定違憲。當地州議會曾試圖從州法刪除這項條文,卻未成功。

有性小眾學生說,他們一直尋求別處追求性教育知識。有些人描述看過同輩收看色情片,也有人說他們在影音平台YouTube看片,了解如何知道某人是同志和如何與同性調情。

蓋奇成長於俄克拉荷馬州,她的軍人家庭後來被調派國外,在荷蘭一所美國國防部學校渡過八、九年級,高中則在堪薩斯州完成,當時開始發現不只對男生有興趣。感到在學校裡探究此種認同不夠安全,於是她上網搜尋關於美國性小眾族群的歷史,才發現性小眾歷史一直出現巨大缺口。

蓋奇說她不曾真正質疑性別或個人規範,直至她透過歷史開始了解其他同路人面對的歧視,「我們設定了很嚴格的框架,期望人們能夠符合其中。如果你不符合這些標準,就得面對侮辱性言語被稱呼。我當時並沒真正意識到,如果你偏離了這些規範的話,人們就會覺得你正在攻擊他們的生活方式。」

網絡資訊繁雜不適用

但網絡含有大量假訊息。部份倡議人士擔心,尋求網絡填補性教育知識缺口的學生,可能在訊息混亂中迷失方向。

「新聞認知項目」(News Literacy Project)高級副主任亞當斯(Peter Adams)指出,任何時候只要有政治爭議,就有可能產生更多假訊息。

學校處理性取向這一議題時,往往是在宣傳預防疾病或反霸凌的計劃。曾任教師的亞特蘭大全國公民與人權中心性小眾研究所韋斯特(Tim’m West)表示,如果某人的身份只被負面看待,學校很可能成為一個困難的地方。

韋斯特本身感同身受︰他以非裔酷兒和傳教士兒子的身份成長於阿肯色州,不斷對此感到羞恥。他說︰「如果你是一位知道自己喜歡男生的男高中生,一直聽著老師解釋別跟女生性交,你會翻白眼,因為這跟你無關,但你得不到任何指導,在跟同性發生關係時如何保護你自己。」

目前是威斯托州大「計劃生育」世代行動分會主席的蓋奇認為,不論他們性別認同或性別表現如何,學生都需要更多適用他們的性教育。他說︰「我們所有人須為我們的性取向和生育健康作出重要決定,那些決定應以常識為基礎。」

成長於首都華盛頓,現於麻省塔夫茲大學(Tufts University)讀書的跨性別大學生格伯(Ashton Gerber),比起其他同輩,接受的性教育課程算是更多,但他坦言這些課程完全不適用於他們的經驗。他說︰「即使你每天都接受性教育,總會有些事情被遺漏。」

格伯認為,老師應指導學生瀏覽受信任的網路資源,讓學生可以自行進行研究。

蓋奇指出,對個人身份迷茫是性小眾學生常要面對的可怕感受,但同樣可怕的是當確認個人性向認同後,感到不被接受。她說︰「要是我當初知道我現在的身分,我就會早一點感覺到安全和有自信。沒有人應該因為被迫遵從一個不會在乎的世界而不了解自己,我們所有人都可以被包容。」美聯社鳳凰城電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