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方程式公開 磅數不再是變數

文:曾維燊
圖:美聯社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最新研究揭示,若運動方式能配合個人性格,不但能增強體能與減重成效,亦能顯著降低壓力,令運動變得更有動機、更可持續。研究已於本月7日發表於《Frontiers in Psychology》。

該項實驗為期八星期,共招募86名背景與體能水平各異的志願者,分成兩組:一組25人按計劃在家進行結合單車與肌力訓練,另一組51人則維持原本生活習慣,每週只需進行兩次伸展。

研究人員要求所有參加者每次運動後評估其愉悅程度,並以掌上壓、平板支撐及跳躍測試其力量變化,再透過問卷評估其性格特質,包括外向、責任感、情緒穩定性、自我懷疑與焦慮傾向等,同時以十分制評估壓力感受。

結果顯示,性格與運動偏好息息相關:

  • 外向者偏好高強度群體運動如HIIT及團隊運動;

  • 易焦慮與自我懷疑者傾向選擇獨處進行短時段訓練,並需中途稍作休息;

  • 責任感強與富好奇心者,無論是否享受運動,亦較積極投入計劃;

  • 運動量愈高者,普遍更有組織、更自律,體能亦更全面;

  • 情緒不穩者在配合性格的運動中,壓力顯著下降,特別是在私人空間中鍛鍊效果尤佳。

研究首席作者、體育醫學專家朗卡博士(Dr Flaminia Ronca)指出:「我們發現參加者的性格與他們喜歡的運動形式有明確關連,未來或可據此為個人度身訂做運動建議,幫助更多人培養持續運動習慣。」

資深作者、認知神經科學教授柏格斯(Prof Paul Burgess)則補充,壓力水平高者若能選擇與自身性格相符的訓練方式,往往能獲得特別明顯的情緒改善。

他亦以比喻總結:「沒有人要強迫狗去散步,它們天性就愛活動。反而我們人類太常忽視身體傳來的訊號——當它透過不快來懲罰我們的久坐不動時,很多人依然選擇視而不見。」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