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研究人員因發現許多哺乳動物能透過肛門呼吸,而在去年榮獲2024年搞笑諾貝爾生理學獎(Ig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然而,正如許多搞笑諾貝爾獎的研究一樣,看似荒謬的背後其實有著嚴肅的科學價值。該團隊近期進行了一項新研究,探討將此方法應用於治療呼吸道阻塞或肺部堵塞患者的可行性,並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使直腸給氧技術距離醫療現實又近了一步。
搞笑諾貝爾獎背後的嚴肅科學
正如先前報導,這項研究的發展背景,或許是源於COVID-19疫情期間最不尋常的科研成果之一。當時全球面臨呼吸機與人工肺的嚴重短缺,難以協助患者呼吸並預防呼吸衰竭。來自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療中心(Cincinnati Children’s Hospital Medical Center)的團隊從不起眼的泥鰍身上獲得了靈感。這種淡水底棲魚類遍布歐亞大陸及北非,牠們在缺氧環境下能利用腸道(即透過肛門)而非魚鰓進行呼吸,這得益於其腸道內密集的毛細血管。此技術的專業術語為「經肛門腸道通氣」(enteral ventilation via anus, EVA)。
從實驗動物看可行性
這種新穎的呼吸方式是否適用於哺乳動物?研究團隊認為這是有可能的,並在小鼠和微型豬身上進行了實驗以驗證此假設。他們參考了同屬辛辛那提兒童醫院的科學家利蘭·克拉克(Leland Clark)的早期研究,克拉克曾發明一種名為Oxycyte的全氟碳化合物液體,作為一種可能的人造血液形式。儘管這個構想最終未能實現,但它卻為1989年的電影《無底洞》(The Abyss)提供了一個巧妙的情節點,片中一隻老鼠能夠在類似的液體中「呼吸」。
來源:arstechnica.com
封面來源:Adobe 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