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哮喘患者賴以維生的吸入器,在幫助他們順暢呼吸的同時,也正對空氣品質造成負面影響。研究人員指出,這些廣泛使用的處方吸入器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加劇全球暖化。醫生們呼籲,患者應更有效地管理自身病情,而非頻繁依賴吸入器,以減輕對環境的損害。
這項研究由新加坡保健服務集團綜合診療所(SingHealth Polyclinics, SHP)的科學家主導。他們發現,常見的L型定量吸入器(metered-dose inhalers)會釋放高濃度的氫氟碳化物(hydrofluorocarbon, HFC)推進劑。臨床副教授陳業團(Tan Ngiap Chuan)解釋:「當患者使用這些吸入器時,噴出的化學物質會將熱量困在大氣中,導致氣溫上升。雖然每次噴出的量很小,但日積月累的總量相當可觀。」氫氟碳化物是一種合成氣體,常用於噴髮劑、除臭劑以及部分吸入器中作為氣溶膠推進劑。
兩種吸入器的碳足跡比較
陳教授的團隊進行了兩項研究,旨在了解定量吸入器的環境影響,並評估新型療法在哮喘控制和環境足跡方面的效果。研究數據顯示,在2023年,每位使用含推進劑的定量吸入器的患者,平均一年產生了140公斤的二氧化碳當量(CO2e)排放。根據《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的計算,這相當於一輛普通汽油車行駛97公里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相比之下,另一種稱為乾粉吸入器(dry powder inhaler)的設備對環境更為友好,同年使用者平均僅產生121公斤的二氧化碳當量。陳教授指出,乾粉吸入器依賴使用者「強而有力的深吸氣」將藥物送入呼吸道,其碳足跡顯著較小。
專家建議:改善病情控制是關鍵
研究團隊分析了2015年至2023年間,超過23,000名在新加坡保健服務集團旗下九家綜合診療所接受治療的成年哮喘患者數據。結果明確指出,頻繁使用緩解型吸入器來應對哮喘發作的患者,對環境造成的損害最大。陳教授強調:「吸入式療法是最佳選擇,因為它能將微量藥物直接送達氣道。但患者需要明白,這是治療手段,而不是在自我照護不周時的補救措施。」除了吸入器,其他治療方法還包括用於急性發作的口服皮質類固醇和針對嚴重哮喘的注射劑。
這項發現也得到了其他研究的支持。國立大學醫院(National University Hospital, NUH)邱德拔—國立大學兒童醫學中心(Khoo Teck Puat – National University Children’s Medical Institute)的兒科醫生阿曼達·扎因(Amanda Zain)博士在一篇評論文章中指出,吸入器中的推進劑具有極高的暖化效應。她透露,僅吸入器的使用就佔了國立大學醫院總溫室氣體排放量的0.32%。扎因博士表示:「醫療專業人員的重點不應是讓患者在急性發作時擔心環境問題,而應是如何幫助他們更好地控制病情,從而減少發作次數。這對患者更有益,同時也能減少不必要的碳排放,達成健康與氣候的雙重效益。」
新聞來源:straitstimes.com
封面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