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颱風令一場原本在中環大會堂音樂廳舉行的古典音樂會,要改期兼改地點。這反映香港表演場地緊張,特別是熱門的。
古典音樂會無論是唱的奏的,都要求場地聲學特性優良。作為旗艦處所的尖沙咀文化中心音樂廳之聲學效果,多年來有爭議。「聲學結界」是指部分座位因為空間形狀或材料反射問題,聲音會被局限或削弱,聽感變差。例如部分「騎樓底」座席,聲音模糊暗啞;觀眾席右邊有些座位因為反射聲波,有時會聽到不正常反彈,令人覺得樂器位置「飄忽」或錯位,頓感困擾。這種聲學現象,在多面體設計的音樂廳比較常見。十年前做過聲學改良,是好了一點,但很難全面兼顧每角落。我平日揀位,盡可能避免上述兩個「伏」。
歷史悠久的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公認是較好聲的場地,聲音平衡溫暖,泛音豐富自然。它旁邊的大會堂劇院,就有隔音不良之缺點。遲許多年落成的荃灣大會堂與屯門大會堂,它倆的音樂廳皆以香港大會堂音樂廳作藍本;聲學特性是荃灣的較佳。
灣仔演藝學院的音樂廳聲效還算不錯,《香港藝術節》也會租用它舉辦獨奏會。
香港大學李兆基會議中心大會堂,是國際著名積師樓的作品,被評為音效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型音樂廳。我是十分喜歡去那兒看音樂會的,不論是堂座樓座,都不會有死位。底噪低到「一支針跌在地上都聽得見」本來是優點,不過一部手機跌在地上,會把全場的人嚇一跳(偶有發生)。曾試過塞一支管弦樂團上台,動態大時聲音便難消化了。上演室內樂最理想。
假如要我舉薦全港最好聲音樂廳,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