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孟青
近日有報道指匯豐指示其駐倫敦的全球企業信貸總監及特殊信貸部門主管,指令、敦促\xf9琤舠珧吤X售房地產不良債務組合的程序,情況罕見。根據報道,\xf9琤穸羲鴩B安排打包出售價值逾三十億美元的房地產抵押貸款組合,反映銀行對香港商業房地產前景進一步惡化的憂慮加深,趕緊落雨收傘。唯隨著寫字樓物業空置率持續高企於雙位數,租金以至物業估值持續受壓,怕且要擔心的不是貸款組合有冇買家,而是用甚麼價錢才能成功出售甩身,預期商用物業市場將出現更多要錢唔要貨劈價潮及互相踐踏的恐怖場面,今天還未到戲肉?
撇開商業房地產市場周期性因素的影響,從另一個角度看銀行手上的商業房地產不良貸款,更值得關心的是當初這些貸款申請究竟是如何通過銀行貸款部批出,整個審批貸款的流程是否早已出了問題?銀行是否應該追溯當年牽涉相關貸款審批過程中所有關鍵環節?物業價格對貸款金額,為免重蹈覆轍,必須堵塞漏洞,否則,問題貸款黑洞將死灰復燃。
疫後復常未有令商用物業需求回升,寫字樓物業空置率高企,市面上仍吉舖滿街,住宅物業在租務需求帶動及減息預期下出現觸底回穩。問題明顯屬結構性多於周期性,短期內難以逆轉。香港一直奉行大市場小政府,縱使出現道德風險,仍堅持本著「市場事,市場了」的精神,政府少有貿然干預,正如樓市辣招,反因未有對症下藥而窒礙了換樓鏈,扭曲市場正常價格與供求,泡沫遲遲未能被刺破,到周期逆轉時殃及更多無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