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宗良十四世(Pope Leo XIV)週二表示,他將於下月首度出訪土耳其與黎巴嫩,此行將是促進基督徒合一的歷史性機會,同時也將為黎巴嫩長期受苦的人民及更廣泛的中東地區帶來和平與希望的訊息。梵蒂岡於10月7日哈馬斯(Hamas)襲擊以色列南部的週年紀念日宣布了這次出訪計畫。教宗在離開羅馬南部的教宗鄉間別墅甘多爾福堡(Castel Gandolfo)時,向記者們概述了行程細節,他將於11月27日至30日首先訪問土耳其,接著於11月30日至12月2日訪問黎巴嫩。
紀念尼西亞大公會議
教宗的土耳其之行,重點將是前往伊茲尼克(Iznik)朝聖,以紀念基督教首次普世大公會議——尼西亞大公會議(Council of Nicea)1700週年。這次週年紀念在天主教與東正教的關係中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公元325年舉行的尼西亞會議,早於後來導致東西方教會分裂的事件,因此受到天主教會和東正教教會的共同承認。良十四世向記者表示,這次週年紀念提供了一個與東正教基督徒「在信仰上實現真正合一的時刻」,這是一個「不回望過去,而是展望未來的歷史性時刻」。此行也實現了其前任教宗方濟各的遺願,方濟各原計劃應世界東正教精神領袖宗主教巴爾多祿茂一世(Patriarch Bartholomew I)的邀請,於五月訪問土耳其。
關懷黎巴嫩基督徒社群
這次訪問也讓首位美國籍教宗有機會就中東和平及當地基督徒的困境發表廣泛談話。良十四世表示,他同時也在實現方濟各的另一個願望,即前往黎巴嫩擁抱當地人民,並帶來希望以及「中東和平的訊息,尤其是在一個遭受如此多苦難的國家」。方濟各生前一直希望能訪問黎巴嫩,但該國的政治和經濟不穩定使訪問未能成行。這個擁有約600萬人口的地中海國家,其中包括超過100萬敘利亞和巴勒斯坦難民,擁有中東地區最大比例的基督徒人口,也是唯一一個由基督徒擔任國家元首的阿拉伯國家。然而,梵蒂岡擔心該國的不穩定局勢對其基督徒社群的持續存在構成特別危險,該社群是教廷在中東地區的堡壘。
黎巴嫩目前正努力從多年的經濟危機以及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Hezbollah)之間的激烈戰爭中恢復。該場戰爭在美國和法國斡旋下於去年11月停火。一個新的改革派政府的成立結束了長達兩年的政治真空,帶來了復甦的希望,但局勢依然緊張。以色列繼續佔領黎巴嫩邊境的五個戰略要點,並幾乎每日發動空襲,聲稱旨在阻止真主黨重新集結。真主黨面臨國內外日益增長的壓力,要求其放棄剩餘武器,但該組織拒絕,除非以色列撤軍並停止攻擊。外界擔心,若黎巴嫩當局試圖強行解除其武裝,可能爆發內部衝突。
中東議題的微妙平衡
黎巴嫩馬龍尼禮教會領袖宗主教貝沙拉·布特羅斯·拉伊(Patriarch Bechara Boutros Raï)表示,黎巴嫩以「巨大的喜悅和重燃的希望」期待教宗的來訪。他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希望這次對黎巴嫩的宗座訪問能帶來和平與穩定,並在我們國家歷史的關鍵階段,成為所有黎巴嫩人,不論是基督徒還是穆斯林,團結的象徵。」上一次訪問黎巴嫩的教宗是本篤十六世,他在2012年9月進行了其教宗任內的最後一次外國訪問。目前,黎巴嫩約三分之一的人口據信是基督徒,但自1932年以來沒有進行過官方人口普查,因此沒有確切數字。
教宗此行宣布之際,正值以色列紀念10月7日襲擊事件週年,並批評梵蒂岡最高外交官就此發表的言論。梵蒂岡媒體報導,樞機主教伯多祿·帕羅林(Cardinal Pietro Parolin)譴責哈馬斯對以色列無辜人民的「不人道屠殺」及反猶太主義的抬頭,但他也表示以色列夷平加沙的行為本身也是一場不成比例的屠殺,並呼籲各國停止向以色列提供戰爭武器。以色列駐聖座大使館在社交平台X上表示,帕羅林的言論「有問題地使用了道德對等」,可能破壞結束戰爭的努力。良十四世週二拒絕介入這場爭端,他一貫呼籲中東和平對話,並重申譴責10月7日的襲擊為「恐怖主義」,但他同時也引用以色列在加沙戰爭中造成6700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的數據,作為「世界上存在多少仇恨」的證據,並強調「我們必須減少仇恨,回歸對話的能力,尋求和平解決方案」。
新聞來源:美聯社
封面來源: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