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框框

蔡少綿

  關於圖書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記憶。我的印象是書的味道,大學的圖書館寧靜的空氣,令書香分外沉實厚重。

  近年外遊,時間許可的話,會到訪當地的圖書館,旅遊參觀之餘,亦看看他們如何在滑手機的年代,與時俱進。由1854年開幕的澳洲墨爾本的維多利亞州立圖書館,到2023年元旦正式開放的上海徐家匯書院,截然不同時代的建築,但它們和許多圖書館一樣,都追求以開放的設計、多媒體多元化的展覽和活動,鼓勵閱讀和知識探求。

  在香港,前年落成的屏山天水圍公共圖書館和較早前的赤柱公共圖書館,以簡約美學,營造悠閒閱讀空間的設計,服務社區。為了推廣閱讀,香港的公共圖書館自疫情以來一直增加電子書館藏,並將圖書的借還服務透過自助圖書站和流動圖書館,走進社區。自去年底起,又結合在Sportify開設的24/7故事館,將聲音、文字媒體連結到書籍,將推介閱讀的工作跳出場地的框框。

  在剛過去的暑假尾聲,屏山圖書館破天荒舉行了一場現場及網上直播的「Silent Concert」,觀眾戴著耳機,靜聽歌手岑寧兒Yoyo一小時的歌曲演繹,中間穿插了她為夏夜選取的書本章節朗讀,並分享她對閱讀的心得,細味仲夏。於她而言,閱讀是個很有創造力的過程,紙上的文字,讀者在腦海各自演繹,恍如各自在導演自己的一齣戲。

   當晚的演唱會沒有歡呼和喝采聲,透過歌曲與文學對話,一樣精彩。這夏夜故事亦透過網絡得以延續到屏山圖書館以外更遠的地方。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