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坑」是這樣煉成的——介乎天然與人為之間的無聲殺手

文:曾維燊
圖:生成示意圖

日前泰國曼谷市中心一家醫院附近發現一個巨型天坑,深約50米,面積約900平方米,導致交通中斷及部分公共設施受影響。事故發生在瓦吉拉醫院(Vajira Hospital)前,醫院宣布暫停接收病人。社交媒體影片顯示,道路緩慢下陷,排水管漏水並拖垮電線桿。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Friso Poldervaart (@frisopoldervaart)

時間來到1995年十二月的一個早上,三藩市當日下著大雨海邊懸崖區地面突然塌陷,出現一個十二米深的大洞,吞沒車房、街道部分,以及一幢價值連城但當時無人居住的豪宅。這類地陷造成的「天坑」往往毫無預兆,瞬間可吞沒街道甚至街區,在佛羅里達州就有數以萬計大小不一的天坑。

天坑多由水流造成,雨水帶酸性,可侵蝕石灰岩等基岩,逐漸形成地下空洞。當上層土壤被不斷沖刷,隱藏的空洞隨時坍塌,往往在車輛或行人經過時觸發。2023 年佛羅里達西部就有汽車被天坑吞沒,乘客困在泥水中,後來才獲救。

天坑不一定瞬間形成,也可隨沉積物緩慢下陷或淺層岩石被逐漸侵蝕而出現。石灰岩地貌(karst)特別容易出現天坑,但也孕育奇觀,例如墨西哥猶加敦半島的水泉天坑,古瑪雅人視為通往冥界的聖地;中國小寨天坑深達六百米,底部森林保存完整,棲息稀有植物與雲豹。

不少天坑與人類活動有關。地下管道破裂可造成土壤流失,1995 年 Sea Cliff 的天坑正由此引起。2007 年瓜地馬拉市豪雨與污水管漏水造成六十米深天坑,奪去三人性命。抽取地下水、開採化石燃料同樣會增加風險。

氣候變化加劇旱澇,既加速侵蝕,也因水位下降削弱土層支撐,使坍塌更易發生。專家建議管制工業抽水、維護基建,並透過雷達或電流檢測找出潛在隱患。即使如此,地底世界仍不斷變化,新的天坑仍會持續出現。

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