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燊語|自動駕駛貨櫃車臨門 應拒之門外還是迎而慎行?

加州車輛管理局(DMV)近日提出修訂方案,擬首次允許重量超過10,000磅的自動駕駛貨櫃車在州內公路測試,並展開公眾諮詢。支持者視之為科技發展的正常步驟,但反對聲音同樣強烈,尤以貨櫃車司機與道路安全關注者為甚。與其一面倒擁抱或全面抗拒,社會更應討論:我們準備好迎接未來了嗎?

【二埠沙城資訊站】

位於普萊瑟縣的貨櫃車駕駛學校Easy Truck Driving School經理哈利爾(Ali Khalil)表示,他每年培訓數百名新駕駛員,但擔心自動化會摧毀他的生意及行業。

目前,加州法律禁止自駕大貨車上路,但類似技術已在德州、亞利桑那州及阿肯色州進行測試。加州車輛管理局正考慮跟進,並開放公眾意見徵集,預計將於6月結束。

哈利爾擔心如果自動化技術出現錯誤,可能帶來災難性後果。他強調:「錯誤會發生,萬一出了問題,只需要一次錯誤就能造成重大事故。」

若提案獲批,州政府可能於今年晚些時候開始發放自駕卡車測試許可證。

與其一面倒擁抱或全面抗拒,社會更應討論:我們準備好迎接未來了嗎?

一、科技非止步 但風險亦不可輕視

常有人將當前局面比擬九十年代電腦普及的歷史轉折──當年不少職業因軟件與自動化被淘汰,但長遠而言,人們也因此學會新技能,社會整體得益。然而,自動駕駛貨車的影響不僅限於工作轉變,還牽涉到公眾安全。

電腦當年取代的是辦公桌前的作業,自動駕駛若系統失靈,後果可能是一場高速公路上的連環撞擊。更遑論駭客入侵風險、感應器對惡劣天氣或鄉郊道路的誤判,這些問題皆已在德州與亞利桑那州的測試中偶有記錄。根據美國運輸安全局資料,自動駕駛測試車輛在2023年間曾發生48宗事故,其中多宗與辨識障礙物失誤有關。

因此,任何與交通安全相關的技術演進,都不應以「歷史必然」來消解社會憂慮,而應以制度配套與風險控制來取得社會共識。

二、職業選擇變成投資,風險誰來承擔?
學習駕駛大型貨車,以往被視為穩定的職業出路,如今卻成為一項高風險的職涯投資。自動駕駛技術的逐步介入,已使不少現職司機感到前途未卜。有駕駛學校表示,報名者近年出現波動,不少年輕人擔心學成後工作機會反而減少。

投資向來有得有失,一旦投入時間與金錢學習一項技能,而社會對該技能的需求正逐漸萎縮,結果往往是個人承擔損失。因此,政府與業界有責任提供轉型支援,例如再培訓機會、職能轉移配對等,而非讓這批勞動人口孤身面對結構性變化。

三、技術可上路,制度要先行
既然自動駕駛商用車在德州與亞利桑那州已上路多年,加州若要跟上進程,應汲取經驗,而非倉促跟風。問題的核心,不是科技是否可推進,而是制度是否準備就緒。

例如歐盟2022年起草的《人工智能責任指引草案》已釐清自動駕駛車涉及交通事故時的責任歸屬:包括製造商、軟件提供者、操作平台,乃至系統維護者,皆需根據事發狀況承擔相應後果。反觀美國,目前聯邦層面尚無統一標準,加州若要開放自動駕駛貨車試行,應先制訂明確法律框架,杜絕「無人負責」的真空狀態。

未來不能倒退,但也不應盲目推進。自動駕駛貨車的技術進程不可避免,拒絕只會延後挑戰,並非解決問題。社會若要安全而有序地接納新科技,需倚賴的不是口號,而是一套可落實、可問責的制度。不如早些規劃清楚,莫待事故發生後方才後悔莫及。

-曾維燊

封面圖片:美聯社

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