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百日開局」常是主流媒體與輿論檢驗新任領導人施政成效的時間切面。然而,這一傳統既是歷史的產物,也難以成為衡量總統政績的唯一標準。不同領導人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內外環境下,百日表現或有高低起伏,真正能反映政績的,往往是更具持久性與深遠影響的施政標竿。
「百日開局」一詞最早源於富蘭克林·D·羅斯福於1933年上任後的開局時期。當時,美國正深陷「大蕭條」,羅斯福在100天內推動了大規模銀行救助、農業補貼、失業救濟等立法,並簽發了99道行政命令,開創現代總統行使行政權的範例,從此奠定「百日」作為衡量施政效率與領導力的傳統標竿。
然而,百日畢竟是人為設定的切點,歷史情境難以複製,尤其對於非典型總統而言。真正值得檢視的,是那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施政標準,如司法官任命、立法持久性、危機管理、選舉反饋、年度經濟指標等,這些多維標竿能更精準地揭示一位總統的施政成敗。
其中,危機處理尤為關鍵。有評論認為,第45任總統在新冠疫情應對決策,是其未能連任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第47任總統特朗普若要成功,建立更專業的危機應變系統,避免首任期的反覆錯誤,將是成敗的試金石。
這些關鍵環節若能同步發揮作用,特朗普第二任期才有機會在各指標上全面挑戰、甚至超越首任表現。正如同為共和黨籍的列根總統在1981年就職典禮所言:「政府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問題所在。」這句話今日聽來,仍然意味深長。
當然,重視總統開局表現固然重要,但若從更宏觀的大歷史角度審視,美國今日所處的局勢,更值得深思。明年(2026年)是美國建國250周年,華府已提前展開15個月的慶祝活動,強調「千年國家」的首個四分之一里程碑。隱含對國運長青的樂觀預期。
回顧歷史,美國在戰火中誕生,二戰後主宰全球八十年,能否繼續屹立不搖?然則達里歐等觀察家警示:美國面臨著財政赤字、社會撕裂與大國競爭正形成結構性壓力,令人憂心能否逃避進入下行的循環。或許真正決定美國命運的,是能否在資源有限、內外壓力下,適度調整國策;以及美國能否在「單邊突圍」與「多邊協作」間找到動態平衡。
與其爭論特朗普的「百日博弈」是否為美國必要的痛苦,不如將其視為一場難以迴避的挑戰。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即使沒有特朗普,也可能會有其他主張「美國優先」的領導人,在同樣的局勢下試圖突圍。
百日政績終將淹沒於歷史長河,但此刻的戰略抉擇,或將決定美國在下個250年週期中的國際座標。與其糾結短期政治得失,不如思考一下做為一個年輕的超級大國,能否在全球權力轉變的過程中,為人類文明開創更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