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掀起關稅戰,美國科技行業壓力重重,未來或面臨產業鏈中斷的威脅、成本大漲以及在多國可能受到監管升級及制裁的局面。
美國商務部日前對出口中國的多款芯片發布新的出口許可要求。受此影響,美國三大芯片設備製造商應用材料、科林研發和KLA可能分別每年損失3.5億美元左右。Onto Innovation等較小型競爭者也將面臨數千萬美元額外支出。此前,特朗普簽令,要求針對進口加工關鍵礦產及其下游產品進行國家安全調查;下游產品包括半導體晶圓、電動車、智能型手機等,涉及的範圍更廣。
關稅戰以來,美國科技業幾乎全行業被波及。首先面對的難題就是可能出現的供應鏈混亂危機。長久以來,已經形成的模式是設計、營銷和分銷在美國完成,而生產環節放在中國或其他地方。這種全球分工模式,讓美國科技公司一來能專注自身研發優勢,二來可利用全球資源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但對進口產品加徵高額關稅勢必會對這種模式造成海嘯般的衝擊。
以蘋果為例,在中國製造iPhone與iPod後,其毛利率從早期的20%出頭一路攀升至40%,為公司帶來龐大利潤。即便是搬回美國生產,也無法迴避所需各種零件產自全球各地,進口這些零部件同樣面臨被徵收高關稅的問題。iPhone的零部件就來自中國、韓國和日本等多個國家,有分析指,加徵關稅則可能會使蘋果手機價格上漲四成。更何況搬回美國還面臨著高人工推高成本、特朗普的強硬移民政策或令勞動力不足以及四年之後政策是否會生變的不確定性等林林總總的麻煩。這些不僅是蘋果一家,而是美國科技企業普遍面臨的問題。
供應鏈混亂與成本提高帶來的後果將是商品漲價,美國消費者購買的電子產品可能將普遍漲價40%至50%。而過去5年美國物價已上漲24%,未來美國消費者在支出上可能會更加謹慎。這勢必影響到科技產品的銷量,給科技企業帶來不小的營收壓力。
除此之外,美國科技企業將成為各國政府用來與美國談判關稅的武器。今年2月,美中關稅戰剛剛開啟時候,中國祭出的反制措施中就包括調查谷歌壟斷。
日本日前也首次谷歌發出禁令,指其違反「反壟斷法」。歐盟本月也放話,如果與美國的關稅協議談不妥,就會對針對美國科企採取報復措施。
歐盟是美國科企最重要的市場之一,歐盟外交官就明白表示,美國人認為他們在貿易戰中坐擁升級優勢,惟歐盟同樣有能力做到,相信此舉可以逼使美方坐到談判桌前。
有投行分析師稱,若包括「對等關稅」在內的關稅政策維持不變,將導致美國科技領域倒退十年。
目前,特朗普暫停對等關稅90天,90天之後是否會繼續開徵抑或是延長暫停期,以及針對半導體等行業會否會推出特定關稅,尚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