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像獎2025】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前日舉行,叫好叫座的《九龍城寨之圍城》、《破.地獄》,一如所料成為大贏家,不過在掌聲及歡呼聲背後,整晚典禮卻滲着一絲憂愁。面對影業寒冬,有份上台的電影界人士不忘為業界「告急」,呼籲市民入場撐港產片,《城寨》監製莊澄形容香港電影正處非常困難時期;獲終身成就獎的大導演徐克亦鼓勵同業克服挑戰,闖出新局面。
金像獎2025︱本地電影製作成本上升 海外大片商欠突破性作品
電影業困局成因複雜,既受經濟疲弱、串流平台興起、荷里活大片減少影響,也有製作成本上升、電影題材等因素。本港戲院票房中,七成放映電影來自荷里活,惟近年大片商如Marvel也欠缺突破性作品,加上觀眾選擇增加,美國電影票房近年也下挫,香港自然難獨善其身。
相關新聞:
金像獎2025得獎名單|第4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全紀錄 衛詩雅、劉青雲封影后影帝 《九龍城寨之圍城》奪最佳電影









戲院結業潮 網民嘆「戲院執笠數目仲多過開拍電影」
據香港影業協會數字,去年本港戲院全年總票房為12.68億元,按年跌一成,遠低於疫情前水平,過去一年亦約有10間戲院結業。去年曾有官員稱,不可只憑單一戲院結業就斷定生意欠佳,惟事實擺在眼前,即使有《城寨》、《破.地獄》、《毒舌大狀》等破億票房佳作,始終難「一個救全家」,無法掩蓋整體電影業的艱難實況。
前財爺曾俊華近日引述電影界人士指,現時全港只有兩套戲正開拍,與八九十年代全盛時期年產過百部戲相距甚遠,情況已十萬火急。有網民就慨歎本港戲院結業數目,隨時比正拍攝的電影數量更多,相當黑色幽默。
電影是展現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韓國早在20年前已着力推動流行文化及電影業,並有意識地把文化產業外輸。港府過去一直有透過電影發展基金等計劃,資助製作人拍電影;去年《文創藍圖》亦提到支持電影發展,包括支持企業投資推動香港導演製作,推出「歐亞文化交流電影製作資助計劃」,重新開拓港產片在內地和海外市場影響力,效果有待驗證。電影業近年亦舉行「全港戲院日」,以平價招徠市民入戲院,惟成效只是一時。
相關閱讀:金像獎2025丨《九龍城寨之圍城》奪最佳電影!曾經歷不少艱難時刻 呼籲同業堅持到底

南韓電影大獲成功 議員:須有完整產業政策
曾任電影發展局主席的立法會議員馬逢國認為,電影業問題屬結構性,雖然政府有資助計劃、額度不少,但核心問題是「市場難做咗」,包括製作費、演員等成本不斷上升,尤其要面對內地市場競爭,投資本地電影回報未必有保證;當電影未獲資助便難以開拍,投資者自然更審慎。
他認為業界也要思考,單靠本地製作而大賣的難度已越來越高,本地元素不足以支起整個行業,強調要找到突破口,電影題材要更廣泛,一併照顧整個大灣區以至整個華人市場,開拓更多資金來源和觀眾群。
有電影投資經驗的議員吳傑莊則指,香港不缺優秀劇本與創意人才,問題是資金,因投資電影回本期長、風險高,個別電影雖取得成功,但這對投資者而言並無保障。他指核心問題是影視產業發展未夠成熟,並非單靠資助可解決,關鍵在政府能否洞悉投資者和文化界需求,發展成完整產業。他以南韓為例,早年已有清晰政策吸引資金、將演藝人才送到外國學習等,當市場擴大,投資者見到商機便願意投資,因此近年有《上流寄生族》、《魷魚遊戲》等影視作品。
影視文化軟實力輸出,無疑有利「說好故事」。今年金像獎紅地毯環節上,有藝人粉絲租遊艇掛海報為偶像造勢,「硬入」一眾嘉賓在維港前受訪鏡頭,可謂大煞風景。
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