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沚默)
帶父母去日本京都,爸爸說要看看嵐山的周恩來《雨中嵐山》詩碑文。要不是爸爸提出,我從來也未去過那\xf9堙C一查資料,竟就在渡月橋邊的保川津公園不遠處,沿著河邊走十幾分鐘,上幾段階梯,便看見那由京都特產的馬鞍石製成的詩碑。
詩句來自1919年4月,二十歲的周恩來,即將結束留學日本的生涯,回南開大學讀書,在一個嵐山春雨霏霏的日子,寫下了《雨中嵐山》。其中最有名的一句,便是「瀟瀟雨,霧朦濃,一線陽光穿雲出,愈見嬌妍。人間的萬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見著一點光明,真愈覺嬌妍」,表達的是年輕的學子,未來的革命家,在迷茫的人生階段,就像雨霧之中瞥見了一縷陽光,就像在混沌中尋找著真理。當時,周恩來在早稻田大學埋首苦讀,專研的既有馬克思的《資本論》,亦有京都學派的哲學名書,如《貧乏物語》等等。年輕人在迷茫中抽絲剝繭,尋找答案,非常具有鼓舞性。
來到詩碑前,看見早已放著幾束花,以及一本筆記本,上面寫著「請留下您對中日友好的祝願」,翻看筆記,有中文也有日文,寫著許多祝願的話語,非常感動人心。這\xf9媮晹酗@位說著流利中文的日本老人,向前來參觀的零星遊客,講述周恩來在日本留學的歷史。爸爸和他聊天,得知他退休之前是中學老師,現在只要有空閒,就會來到詩碑前,義務為遊客講解。這日剛好也是4月初,嵐山剛好也下著濛濛細雨,櫻花在山嵐間盛開——想著當年年輕奮進的革命家,有著一種熱烈盛放與轉瞬即逝的哲思,歷史車輪滾滾,無論櫻花何其短暫,來年總會再次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