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燊語|Elk Grove 警民合作監察鏡頭 安全與私隱的零和遊戲

北加州沙加緬度縣 Elk Grove 市警方近月推行「社區哨兵計劃」,鼓勵商戶自願提供店外監視鏡頭畫面,讓警方可於緊急時調用,有助加快調查步伐,提升社區應變效率。警方明言無意引入人工智能或面部識別技術,亦強調不會全天候監控,計劃推出初衷誠然可理解,惟在技術滲透日深之時,社會有責任審慎思量權衡保安與私隱之間的界線。

警方期望透過今次計劃,加強與商戶的協作關係,建立即時資訊網絡,對提升處理突發事件能力確有助益。舉例而言,一宗街頭搶劫案發生後,如能即時調閱附近商戶鏡頭,有可能縮短追緝時間,甚至當場鎖定疑犯去向。然而,計劃的可行性並非單靠技術與便利所能決定,其根基仍是市民的信任。

公共監察鏡頭的使用,在不少國家城市已非新鮮事。事實上,香港在九七年前後亦曾討論類似構想,其後因私隱關注與制度設計未臻完善,一度擱置。今時今日,攝錄器材價格低廉、網絡傳輸便捷,若無清晰規範與堅實問責機制,監察系統極易淪為便利濫權之門戶。

對此,Elk Grove 警方設有明確政策,承諾不作長時間監控、不涉人臉識別等高敏感技術,屬較審慎設計。但誠如部分市民所言,即使鏡頭設於店外,仍可能拍攝到途人、鄰里、以至家居窗戶等私人空間。若此等片段遭擴散、誤用,對當事人構成的心理與名譽損害,非單一句「自願參與」可完全免責。

從公權力角度而言,政府部門固然不應對科技持拒絕態度,亦毋須因少數憂慮而窒礙整體政策。但如何規劃透明機制、設立獨立監察、明訂刪除期限與調閱程序,則屬不可或缺的基礎工程。市民與商戶的合作,非出於畏懼,而應源於對制度的信心。

因此,警方如欲推行此類合作計劃,必須同時公開完整守則,涵蓋資料存期、調閱權限、用途限制、申訴管道及定期審計機制。更應考慮設立獨立監察機構,由非警務部門負責監督其運作,方可令市民釋疑釋慮,將防罪與防濫雙軌並進。

與此同時,亦須警惕過度猜忌成為公共討論的主軸。鏡頭本為工具,用之得宜可救人性命、澄清疑案,用之不當則變成干犯私隱的利器。面對新興科技與舊有制度的磨合,與其一面倒拒斥,不如聚焦於建設完善制度,令科技服務公義,而非支配社會。

Elk Grove 所推計劃最終成效如何,仍有待觀察。但其間所揭示之問題,無論對美國社會抑或其他地區,皆具啟示意義:保障安全與尊重私隱,永遠不該是零和選擇。

-曾維燊

封面圖片:EG Police Department

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