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加緬度縣Carmichael近幾個月接連出現疑似少年持械上門事件,居民深感不安。據報,有人深夜踢門,並發出類似槍聲,事主翻查門鈴錄影後才驚覺所見為假槍。最近,社區再現少年於民居門前拔出銀色「手槍」,背後同伴舉機拍攝,全過程似為模仿社交平台惡作劇。
有居民懷疑,這些少年參與的是TikTok上的所謂「水槍挑戰」,即手持仿製槍械拍門,藉此戲弄屋主,甚至拍成短片吸引關注。事件傳開,居民在社交媒體上議論紛紛,警方亦接獲多宗舉報。
沙加緬度縣警發言人甘地沙展(Sgt. Amar Gandhi)表示,無論真槍假槍,警方將涉事少年視為潛在持械疑犯對待,並提醒公眾如遇同類情況,應即致電911。他又指出,即使屬玩具槍,若有意造成恐慌,亦可能構成刑事責任。
屋主梅根莊臣女士表示,其家門受損,身心受創,要求警方追究責任。她稱:「這是我安居之所,理應不受侵犯。」
【燊語評論】荒唐惡作劇 掀起真風波
少年嬉戲,本無可厚非。春假時節,少不更事,偶有胡鬧,在所難免。問題不在於玩笑,而在於「玩笑」本身是否以他人驚懼為代價。若以假槍嚇人為樂,便非孩童嬉戲,而是對社會秩序的一種衝撞。
警方所言「視之為持械犯」,態度未必過嚴。美國家居多設防衛措施,居民有合法自衞權,一旦誤判形勢,肇禍者不一定是屋主。一場惡作劇,可能引爆真悲劇,非但得不償失,更可能一生抱憾。
事實上,「摁錯門鐘」都有可能惹殺生之禍。請參考:
密蘇里老翁槍擊「摁錯鐘」非裔少年案槍手承認控罪
社交平台鼓勵流量至上,未成年用戶模仿成風,父母責任不容忽視。若教育無所本、管教任其自然,結果便是孩子將公共空間視為舞台,而法律與人心變成背景板。
社會對少年寬容,正因其尚未成人,尚可教化。但寬容不等於縱容,若無規範,少年終會誤以為一切行為皆可「試試看」,後果就非一句「玩玩而已」所能掩飾。
Carmichael事非孤例,亦非末例,社會當以此為警。從教育做起,從家庭管教做起,從平台審查做起,否則「假槍」之後,恐怕不只是門板受損而已。
-曾維燊
封面圖片:受害者社交媒體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