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貨關稅飆至125% 華埠商家叫苦

伊力臣藥業的藥劑師表示,原產地中國的中藥可能賣少見少。記者黃偉江攝

昨天下午,華埠一家食品店正在收新貨補充貨架。記者黃偉江攝

美國對中國發起新一輪關稅攻勢,貿易戰火持續升溫。原本引發廣泛爭議的104%懲罰性關稅才剛剛宣佈,美方馬上宣佈,對中進口商品即日起關稅將飆升至125%。相比之下,其他國家則獲得90天緩衝期。消息一出,三藩市華埠迅速掀起熱議:「這場貿易戰沒有最壞,只有更壞。」

華埠日用品商店「東風百貨」在區內經營兩家門店,主打經濟實用的中國進口家庭用品。面對突如其來的稅率調漲,老闆李先生坦言已「擺爛」。他說:「這些東西是民生必需,民眾還是會買,只是買得少一點。商家利潤縮水、撐不下去就關門走人。大家都在撐,撐到哪天撐不動了,就散了。」

徐老闆:生意會毀滅性打擊

從事美中貨運多年的徐老闆表示,自己主要負責運輸,報關與稅金由客戶處理,因此短期內業務受影響不大。但他坦言,有不少客戶對未來深感憂慮。「尤其是那些進口高值商品的客戶,擔心利潤被關稅吞噬,生意會受到毀滅性打擊。」

留學生小蔣四年前開始從事逆向「海淘」業務,幫助美國消費者購買中國商品,過去幾年靠此收入維持學費與生活開銷,並計劃畢業後與朋友合夥創業。然而,如今夢想遭遇現實重擊。「125%的關稅輕而易舉地摧毀了我們的創業計劃。」他們感到迷茫無助,不知道該如何轉型或重啟。

貿易戰的衝擊,甚至波及本應無涉商業競爭的慈善領域。新僑服務中心原定6月舉行大型食物派發活動,但受關稅激增影響,相關物資出現短缺。行政主任陳浩源表示:「食品商會與大型批發商根本來不及囤貨,捐贈物資來源大減,令他們不得不從有限庫存中『摳』出一些物資應急。」他感嘆,連慈善活動都成了關稅戰的犧牲品,目前正積極聯絡善長人翁與社區資源尋求協助。

疫情期間,在華埠都板街租用店鋪的Trace,也成為此輪貿易衝擊下的新受害者。Trace主營中國製的禮品與旅遊紀念品,原本期待暑假旅遊旺季帶來銷售成長。她說:「我剛備好一批新貨,沒想到政策一變,只好先把準備裝船的貨品全部撤回倉庫,等局勢明朗後再決定是否運來美國。」她坦言,作為小型創業者,已經無法承受如此劇烈的政策風險。

中醫師恐藥價加至缺貨

餐飲業同樣受影響。華埠老牌酒樓「新杏香」的關老闆指出,雖然食材主要來自本地供應鏈,但各種包裝材料如紙袋、膠袋、餐盒等多為中國進口。為此,他已提醒員工節省使用,準備打持久戰。他說:「看似小項目的小錢,長期下來會是大開支。我們不知道這場關稅戰會打多久,只能早作準備。」

在華埠開業20多年的陳姓中醫師擔心高關稅嚴重影響中草藥及中成藥的種類、數量,最終是患者拿著醫生的藥方,在藥店卻無藥可買。

隨著美中貿易衝突持續升溫,關稅政策成為街頭巷尾的熱門話題。從進口商、零售業、學生到慈善機構,無一不受到波及。面對不確定的未來,華埠商家與社區團體紛紛呼籲政府審慎施政,減少對基層民生的連帶傷害。

這場關稅風暴所引發的,不僅是財務壓力,更是社區穩定與未來信心的危機。在中美關係尚未解凍的情況下,基層百姓與小商戶恐怕只能在風暴中自尋生路,咬緊牙關,熬過這場未見盡頭的貿易戰。本報記者黃偉江三藩市報道

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