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志聰)
根據《維基詞典》,「約束」解作「限制管束,使不越出範圍」,在醫院的環境,約束一般的意思是「身體約束」,醫護人員以合適的約束物品限制病人身體的活動,目的以病人的福祉為本,當其他保護措施不適用時,才以約束的方法讓病人接受所需的治療,或確保病人或他人的安全。
常用的約束物品有肢體約束帶、約束手套、安全背心等,經醫護人員專業評估和審慎考慮後才使用,由於許多時牽涉的病人都是思想紊亂,最重要是在可行情況下,預先和他們的家屬溝通清楚。
約束病人對病人、醫護人員和病人的家屬都是很嚴肅的決定,我在醫院工作多年,「點解你紮住我老竇?」至「如果唔係你\u54cb綁住我阿爸,佢唔會出事」我也曾遇過,反之,間中也有「點解你\u54cb唔綁住我老竇?搞到佢跌斷骨同撼親頭」這類投訴。
絕大部分這些有關約束病人的摩擦和投訴源於溝通,時間和時間性往往是主因,公立醫院長期人手緊張,局限了和家屬溝通的時間和深度,而不時約束病人的決定有突發性,亦令醫護人員不一定能適時或預先和家屬討論,當然同事的溝通技巧亦可能有參差,我們只能抱著「只有更好」、「可以更好」和「有則改之」這些原則提供服務。
同事的培訓和督導十分重要,大家需要明白和認同約束是「最後」和「沒有其他選擇」的選擇,除了「聽書睇書」,我更會建議參考《自立支援體驗日》的做法,讓醫護同事親身感受被約束,第一身的體會,對同事的判斷能力和如何與家屬溝通肯定會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