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國際合作 港築聯通橋樑

▍林健鋒 香港經民聯副主席 ▍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國家《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求香港深化國際交往合作,展現中央對香港的信任,亦是提醒香港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經濟長久繁榮,離不開法治社會穩固根基,以及自由市場靈活機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實行普通法制、金融體系與全球接軌,加上低稅率、資金自由流動。最新數據顯示,香港已吸引超過2700間單一家族辦公室落戶,新股集資規模連續多年位居全球前列。

儘管近年全球格局複雜多變,特區政府始終堅信,要把穩經濟發展巨輪的主舵,建基於社會穩定與政策連貫性。在中央支持下,特區政府以務實有為的施政方針推動長遠規劃,從搶企業、搶人才,到拓展「八大中心」定位,政策方向清晰一致。

更關鍵的是中央全力支持香港鞏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並通過《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大灣區規劃等政策,為香港開拓腹地,使香港成為外資進入內地、中企走向全球的首選跳板。

香港一直以來都扮演東西方「超級聯繫人」的重要角色。剛過去的一周,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與海南簽署合作備忘錄,備忘錄涵蓋經貿、金融、旅遊等五大領域,除了支持海南企業赴港上市,促進數據跨境流動外,香港的自由港政策與海南零關稅制度可以形成疊加效應,推動跨境貿易。海南連續3年在港發行離岸人民幣債券,累計達130億元,反映兩地合作的深度與互信。今次的簽署有望推動瓊港「拼船出海」,彰顯了香港作為國際橋樑的戰略價值。

中國作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市場,始終以開放姿態為跨國企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正如國務院總理李強所言, 中國將堅持經濟全球化的正確方向,做全球和平發展的穩定性力量。僅在過去1年,單在首都北京便新設2000多間外資企業。外資企業加碼投資中國的熱潮,正是對中國多邊貿易體系投下信心一票。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及貿易中心,要集中發揮「三大中心」優勢, 善用國際平台,客觀傳遞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信號,增強外資對國家發展前景的信心。

工商界也會深化與國際商會合作, 發揮網絡力量, 組織投資考察交流活動。唯有主動擁抱國際合作,香港的國際橋樑地位才會越發穩固。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