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李雪菁涉於2019年至2021年間,向港大訛稱居住於九龍塘住址,惟其後被揭與父母同住沙田,疑詐騙津貼共約72萬元,遭廉署落案起訴。李雪菁早前否認欺詐罪受審,暫委法官張志偉今於區域法院裁定她罪名不成立。
「Live-in Requirement」並非一定是主要居所用途
暫委法官張志偉今頒下裁決理由書提及,被告李雪菁在申請港大自行租屋津貼(PTA)時,簽署了兩項書面承諾,包括願意遵守「Live-in Requirement」以及同意大學可以作出突擊檢查,惟未有就Live-in Requirement 的字眼作出詮釋。張官引述控方對 Live-in Requirement的解釋爲申請人必須要居住在相關租用的單位內,控方亦引述被告與港大人力資源部人力資源主任的電郵對話内容,被告曾查詢 Live-in Requirement 的要求,對方回應指「to fulfil the live-in requirement, PTA recipients should in general live in the accommodation as their full-time residence (為了滿足住宿要求,PTA受助人一般應住在該住宿處作為其全職住所)」。相反,辯方反駁控方對 Live-in Requirement 的詮釋是指申請人即被告人須將租住居所作為其主要居所的要求,而人力資源主任對被告作出的回應亦與自行租屋津貼條文不符。
張官裁決時指,Live-in Requirement的詮釋是由法庭根據有關的文本而作出裁斷,并非取決於香港大學職員對 Live-in Requirement的意見或認知,因此認爲被告只須遵守由港大制定的書面規例,所以人力資源主任發出的內容,不一定對被告有任何約束力,因她們對Live-in Requirement的詮釋並不一定正確。張官終裁定Live-in Requirement的意思為,申請人只須將租住居所作為居所用途,而不是主要居所的用途。
認為被告留宿沙田住所旨為照顧家人
裁決理由書另提及,被告自2005年起與同居男友同住於九龍塘住所,惟被告自2021年11月後,出現在沙田住所的次數增加了。辯方曾提及被告在沙田留宿的原因,皆出於照顧患病的父親及不能自理的阿姨的實際需求,但這不等同被告已捨棄了九龍塘住所而以沙田住所為其主要居所,並引述女傭的證據指被告沒有在沙田留下長期的生活痕跡,更符合一名定時回娘家探望患病親人的行為表現。
張官裁決時指,根據被告在住所的逗留時間長短作評定該住所是否「主要」的居所並不完全正確,逗留時間雖爲其中的考慮因素,但逗留目的亦需要納入考慮,才能決定當事人對有關居所是作如何看待。張官認為被告在沙田住所留宿的原因為照顧及探望家人,而被告與同居男友長期保持同居關係,在九龍塘住所建立了屬於他們的生活,遂認爲控方難以依賴短暫的空窗期推翻九龍塘住所並非被告的主要居所。
54歲被告李雪菁,為香港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被控一項欺詐罪。控罪指,她於2019年10月29日至2021年10月31日,向港大虛假表示她已遵守規管批出自行租屋津貼的規則及入住規則、意圖詐騙而誘使港大向她發還租金、差餉和管理費共722,400元,導致她獲得利益或港大蒙受不利。
案件編號:DCCC263/2023
法庭記者:黃巧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