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門一向與西貢、流浮山及三聖等齊名,是本地人及遊客食海鮮的好去處。不過,經常有食客質疑海鮮檔或酒樓以海鮮價「劏客」。有鯉魚門村村民、海鮮檔檔主認為是誤解,指鯉魚門海鮮價錢公道「又平又靚」,若以同一份量的同款海鮮相比,必定是比西貢划算,並反問:「如果又貴又唔靚、仲會唔會有人嚟食?」
顏汶羽倡鯉魚門增設「水上的士」 打通港島東
鯉魚門交通不便一直被詬病,民建聯九龍東立法會議員顏汶羽表示,現時鯉魚門僅靠紅Van作主要公共交通工具,否則要從港鐵油塘站步行10多分鐘才能到達海鮮街,建議當局利用好今年首季開通的鯉魚門公眾碼頭,與現時來往中環、灣仔、尖沙咀的「水上的士」連接,更可增設啟德郵輪碼頭及西灣河站,讓郵輪客可乘船順道遊覽鯉魚門以至港島東一帶。
文體旅局去年底發布的《旅遊藍圖2.0》提到,會研究串連和整合東九龍和啟德發展區現有和未來的文體旅及消閒基建和元素,包括啟德體育園、啟德郵輪碼頭、經改善的鯉魚門海旁等,並透過善用水體和改善水域與陸地連接,從而活化海濱。
倡仿傚灣仔海濱 鯉魚門避風塘設撐鴨仔船
對於增設水上的士鯉魚門站,顏汶羽指政府回覆正面,若有營辦商營運,願意發牌。他說曾到訪澳洲悉尼,當地有乘坐10至12人的真正水上的士,乘客能如「Call車」般點對點選擇目的點,建議當局可借鏡,讓旅客可乘水上的士到海體任何一個位置上落,不用局限於現時固定數個上落客點。
為落實「無處不旅遊」,顏汶羽建議在大時大節於鯉魚門海旁舉辦節日市集、增設打卡點和裝置,又可仿傚灣仔海濱,在避風塘處設水上活動,「畀人玩下鴨仔船、撐吓艇仔」。新碼頭加上6個大大小小的觀景台,以及天后廟和石礦場芒草行山路線等,他認為若能善用好當區旅遊資源,相信鯉魚門旅遊業定能再起飛。
網民教路街市買海鮮到鯉魚門加工「損生意」
不過,本身是海鮮檔檔主的鯉魚門村民梁先生向記者嘆稱市道差,內地客數量較疫情前減半,以往有很多國內企業帶團來吃海鮮,但疫後內地經濟不景、生意差,導致內地企業團客也大減。梁生指現時主力反而是本地客人,佔生意額六至七成。
梁生指,自從有人網上拍片「教路」到外面街市購買海鮮後再拿到鯉魚門加工,不少客人為「慳錢、經濟啲」而仿傚,令海鮮檔生意更艱難。他希望政府要想辦法吸引更多人來到鯉魚門旅遊,增加營業額。
顏汶羽提出利用即將建成的鯉魚門公眾碼頭,增設渡輪服務停靠點及水上的士站,連接尖沙咀、灣仔、啟德、西灣河等。他指讓旅客可先到鯉魚門食海鮮,再經海路遊覽港島東,例如筲箕灣東大街、譚公廟、抗戰博物館等。
區議員建議找網紅介紹東大街美食
東區區議員林心廉表示,筲箕灣是漁民文化濃烈的地區,也有很多旅遊元素,包括譚公誕、國際獅王爭霸賽、東大街、筲箕灣電車總站,去年更舉辦閃耀東區夜飛龍。他希望能活化筲箕灣東大街一帶,例如將寺廟文化加入公園內的裝置,並引入QR Code牌,讓旅客可進一步了解當區文化和故事。
林心廉指,政府正推動「無處不旅遊」,自己作為區議會提振經濟小組主席,應思考怎樣用最少資源、將舊有的旅遊元素重新打造成為一個新IP,向世界各地和內地遊客推廣筲箕灣獨有文化。他舉例指,可找網紅來介紹應怎樣消費,由於東大街是美食街,因此可將美食街元素或本地不同菜式、當區小店,經過不同方法,令遊客可透過網絡宣傳,吸引他們到來。
記者:陳俊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