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戲院結業︱學者:粵劇觀眾群無壯大 不改善難有大改變

新光戲院已非首度出現結業危機,僑輝大廈原業主早於2005年已想收回物業,後經粵劇界及政府介入斡旋始順利續組;至2012年,原業主再度想將物業易手,直至結業前2日才由新光戲院大劇場主席、新光中國戲曲文化創辦人李居明接手經營並進行大翻新。對戲院再面對危機,李居明指過去12年來,已成功吸引了無數年輕人入場看粵劇,更令他們「愛上粵劇」,甚至投身至粵劇表演中。

新光戲院第三度面臨結業危機

李居明期望,政府可加強對粵劇的投入,並設立特別委員會檢視推動粵劇政策,包括資助運用是否得當,及怎樣更好地推動粵劇文化,「希望不要推倒新光文化,而浪費了這12年的成就」。

相關新聞:新光戲院結業︱李居明 : 感難過如同目送親人離開 將與新業主磋商盼有轉機

新光戲院將於3月結業。劉駿軒攝
新光戲院將於3月結業。劉駿軒攝

 

李居明期望政府可加強對粵劇的投入。劉駿軒攝
李居明期望政府可加強對粵劇的投入。劉駿軒攝

 

新光戲院非首度出現結業危機。劉駿軒攝
新光戲院非首度出現結業危機。劉駿軒攝

 

西九戲曲中心大劇院現時允許非戲曲類演出。資料圖片
西九戲曲中心大劇院現時允許非戲曲類演出。資料圖片

 

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教授梁寶華。資料圖片
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教授梁寶華。資料圖片

 

翻查資料,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上月曾表示,明白業界及社會對新光戲院將關閉感婉惜,但經營與否屬商業決定。政府亦清楚粵劇界關注缺乏合適場地,故過去十多年已先後撥款興建多個場地,額外增加2,000個座位。康文署轄下5個大型表演場地,亦為本地粵劇職業班推行特別訂租措施,每年預留70天演期作粵劇演出。康文署亦透露,轄下演藝場地在2023/24年度共舉辦約760場粵劇或折子戲節目,吸引逾36萬觀眾入場。

相關新聞:新光戲院結業︱議員倡政府協助延續粵劇經濟 戲院舞台特色布局需研保育良方

梁寶華:劇團面對「汰弱留強」

對新光退場影響,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教授梁寶華分析,隨本港粵劇演出場地增加,粵劇和粵曲表演數量較十多年前翻倍,但觀眾數量幾乎維持不變,劇團勢面對「汰弱留強」情況,「租公營場地演出難度確實較一般私人場地大,但基於公平原則,也是合理現象;專業演員獲較高分,也是客觀標準。」

梁寶華續指,政府除可在場地及財政資助上下功夫,亦應善用粵劇發展基金支持學術研究,開拓觀眾群,並做好大眾教育,「若其他問題沒有改善,就算多一間(戲院),或保留新光戲院,都不會有大改變。」至於西九戲曲中心大劇院現允許非戲曲類演出,梁認為某程度上屬商業運作,且據其了解戲曲中心有時候會以雙倍租金租出場地,作大型話劇、舞蹈、音樂劇等演出,以提升租出率及收入。

根據粵劇發展基金網頁,基金去年已批出28個項目,總資助額約331.5萬元,當中21個項目申請屬「本地演出」,1個屬「研究/保存/出版」。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