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第一次在中環「大館」的The Chinese Library吃黃鱔羹,但邊吃邊聽行政總廚李振龍師傅分享他的黃鱔羹的做法和故事,卻是第一次。雖說是餐牌上沒有的Off Menu出品,我認識的吃貨大都早已嘗過此羹之味。
民間有不同的黃鱔菜式,李師傅的黃鱔羹除了主角鮮活小黃鱔,還加入女士至愛的花膠、海參、冬菇、木耳、筍,以及師傅的家鄉名物新會陳皮和竹蔗等食材,用上赤肉(豬瘦肉)和雞煲成的湯底熬煮,重點是黃鱔不要宰殺,原條下鍋才能發揮黃鱔的最佳食療功效。黃鱔煮熟了,先撈出,選魚肚最厚肉位置撕成絲,魚身其餘部分連同魚骨放回湯鍋內,繼續熬煮至出味。這道黃鱔羹味道鮮甜,帶著淡淡陳皮香,沒有丁點腥味,色澤及賣相都跟蛇羹神似,尤其喜歡它沒有過多的勾芡,質地其實介乎湯與羹之間。黃鱔富含維他命A和維他命C,具有強效抗氧化作用,中醫認為黃鱔能補氣血,常食可增強體力,令氣色紅潤,有美容養顏功效。
資料證實蛇肉對人體有益,不過並非人人都吃蛇,李師傅便想到將他祖父至愛的黃鱔羹加以改良優化。「小時候在新會生活,爸爸經常跟我們分享阿爺的生活點滴,聽得最多的,是阿爺如何捉黃鱔來煲湯。」李師傅坦言在鄉間的日子物質貧乏,上一代的生活更不堪言,但祖父輩一代人卻體現了極高的生活智慧。
早前李師傅回鄉搜羅了些珍貴的二十五年陳皮,返港後精心煉製了一批「陳皮油」非賣品,更設計了陳皮油蒸手剁牛肉餅、陳皮油拌鯪魚球、陳皮油酥薑鮑魚手撕雞等多道新菜,笑謂醇厚清香的二十五年陳皮油配甚麼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