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人物誌|拍攝遺照陪伴梳理人生 周志偉讓告別不再遺憾

在華人社會,死亡議題常被視為禁忌。社工出身的遺照攝影師周志偉,卻選擇以鏡頭直面生命的終點。從汶川地震的輔導經歷,他見證生命的脆弱與堅韌,決心結合攝影與哀傷輔導,用影像探討生死,陪伴被拍攝者梳理人生、解開心結。他不僅為末期癌症病人拍攝家庭照,更走訪公屋、屋邨等地,為鮮少踏足社福中心的長者免費拍攝。每張照片背後,皆承載着溫度與意義。他期盼,告別不再是遺憾,而是愛的延續,讓每段離別化為祝福,讓每份情感永存記憶。

周志偉上門為有需要人士拍攝照片。
周志偉上門為有需要人士拍攝照片。

 

周志偉偶然接觸到醫院的寧養病房,為走向生命盡頭的病人,拍攝人生最後的照片。起初,他不知從何下手,但漸漸發現,許多病人渴望在生命之終,與家人留下回憶。有次,護士緊急請求他為一位奄奄一息的男病人拍攝全家福。他借來梯子,調整病床,從高處拍攝一家三口緊靠的瞬間,「那位父親笑了,但其太太和女兒卻淚流滿面。」隔天病人離世,但照片留下了永恆的紀念。

回應社會填補主流服務缺口

那刻,周志偉深感攝影的力量,不僅是紀錄,更是一種陪伴與慰藉,促使他萌生創辦「百人遺照」的想法,盼以攝影陪伴被拍攝者回顧生命、審視當下,並規劃未來,「我們希望回應社會的服務缺口,填補主流服務未能觸及的角落。」

一場場關於生命的對話就此展開,層層沉澱。有八旬婆婆與六旬女兒一同拍攝「人生畢業照」,笑容燦爛,坦然面對死亡。另有女士希望拍一張「回眸一笑」的全身遺照,她說不願前來送別的親友太難過,「我希望回頭對他們說聲『再見』,然後大家各自前行。」

每張照片背後皆承載溫度與意義。
每張照片背後皆承載溫度與意義。

 

有因交通事故需長期臥床的父親,錯過了兒子的出生與成長,與兒子關係疏離。周志偉為其家庭拍攝全家福,父親、母親和兒子緊緊依偎。那位父親感動地說:「我會把這張照片放大,排在電視機上。每天看著它,對我來說是一種安慰。」

他清晰記得,初次在喪禮上看見自己拍攝的遺照時,心裏百感交集。一位百歲人瑞的家人邀其到安老院拍攝,婆婆當時親自挑選了一張笑容溫暖的個人照。婆婆離世後,其家人邀請周志偉出席喪禮,感謝他為婆婆留下珍貴回憶。

那天剛好是他的生日,他默默坐在靈堂,凝視眼前的照片,婆婆的笑容依舊慈祥。他悄悄抹去眼角的淚水,既感恩能為婆婆留下最後的倩影,為其家人帶來慰藉,同時深刻感受到這份工作的意義,正是為了減少人們生命中的遺憾。

周志偉到機構和院校演講分享經歷。
周志偉到機構和院校演講分享經歷。

 

由社工輾轉加入攝影界

回顧周志偉的社工路,1998年畢業後,先後加入不同社福機構,試過到球場「執仔」,也曾投身助學扶貧的工作。做社工近10年,他自認輔導經驗豐富,足以應對挑戰,惟真正踏足災區、接觸災民,始覺自身所為微如一粟,難撼生死之重。

那年是2008年,四川省汶川縣大地震後,失去家園的災民於臨時安置區安頓。周志偉首次為倖存者提供輔導,對象是一位北川中學三年級男生。男孩憶起地震一刻,學校化為瓦礫,他被掩埋其中,難忍痛苦,漆黑中與一位同學互相勉勵,期待獲救。然而同學漸沒回音,隱約傳來一聲囑咐,「我很累……如果你能出去,告訴我媽媽……」。男孩着同學堅持下去,惟四周只餘下沉默,那位同窗終留在廢墟中。

他也曾伴隨軍人,與一位失去至親的中二級女孩重返災區。層層交織的鐵絲網,包圍倒塌的建築,遮蔽昔日平和澄靜的樂土,只有親歷現場,才能聽見生命底層的陣陣呼嘯。女孩在滿目瘡痍中一眼認出家園,鑽進縫隙尋覓,沒多久便激動地說:「找到了!」周志偉一瞥,女孩手拿數本相冊,「她只說要回家取物,那時才知道是相冊,寄託了她對家人的思念。」

周志偉多年前參與災後輔導服務。
周志偉多年前參與災後輔導服務。

 

青年的言詞赤裸而直接,周志偉承載了難以承受的悲傷,「有人問我可否把家人還給他,讓他的家人活着。我開始思考,社工到底是甚麼,又可以做些甚麼?」種種解不開的結,幾欲將他壓垮。他硬着頭皮,沒讓負面情緒停在心裏太久,惟那些被抑壓的情感,隨時間侵蝕心靈,「我的價值觀崩潰了!當社工是為了幫助別人,但如何助人?」

返港後,他輾轉加入攝影界。負擔已卸,但無盡的思緒仍縈繞心頭,商業世界的虛與委蛇,讓他重新尋覓生命的深意。他對社福工作依然熱誠,渴望回應那些未被聽見的呼聲,自此做起結合輔導和攝影的「小實驗」,不僅記錄影像,亦發掘人們深藏的情感。

辦免費拍攝解銀髮族心結

他和團隊時常走訪公屋、屋邨和商場,接觸鮮少踏足長者中心的銀髮族。有次,朋友借出商場店舖,他便舉辦免費的拍攝活動。他回憶,有位伯伯於店外徘徊三天,至第四天才進店,伯伯寡言,拍照時總展示側臉。他留意到伯伯另一側臉有傷痕,耐心引導其轉換角度拍攝。對話中,伯伯透露疤痕是為保護年幼兒子,被熱水燙傷留下的。

周志偉輕聲說:「這道疤痕承載着你對兒子的愛。」伯伯沉默後點頭,終選了一張稍側但能看到疤痕的照片。數日後,伯伯帶妻子再來拍攝,數十年的心結彷彿已釋懷。

以鏡頭為鑰,打開深鎖的心扉;用影像定格生命,傳遞溫暖的情感。周志偉認為,活着不僅在於如何度過每一天,更在於如何面對生命的終點,與所愛之人告別。他直言,「助人」太沉重,但即使只是短暫陪伴,也有價值,「我可以與他並肩走過哀傷,直至他重拾前行的力量。」

從心而行,行之所至,他感悟生命的意義,盼告別不再是遺憾,而是愛的延續,永存記憶中。

團隊盼陪伴被拍攝者回顧人生。
團隊盼陪伴被拍攝者回顧人生。

 

拍檔社工「助人自助」 幫服務對象找力量走下去

周志偉的拍檔Cherry是資深社工,致力於復康服務,服務對象涵蓋各年齡層,多年來見證生離死別。

Cherry指,其工作離不開生死議題,曾陪伴家長接回子女遺體,又與服務對象一起坐靈車。她舉例,曾有家長害怕觸摸遺體,「我會握着她的手,一起觸摸孩子的臉龐,告訴她孩子睡得很安詳,化完妝就像睡着了一樣,這種陪伴對父母來說是極大安慰。」她透露,自己曾罹患癌症,並將該段經歷,分享給服務對象,「我告訴她,我相信你可以走出來,因為我也走過了。」

她認為,社工的工作是「助人自助」,助服務對象找到走下去的力量,「當看見他們重新站起來,你會發現人的韌性如此強大,愛的力量如此深厚。每個故事都讓我們打開眼界,也讓我們活得更好。」

有人選擇穿單車服拍攝遺照。
有人選擇穿單車服拍攝遺照。

 

創辦「百人遺照」 盼帶生死議題入社區

周志偉和Cherry創辦「百人遺照」,走進長者及殘疾人士中心、醫院,乃至上門為有需要人士拍攝,兩人強調「五道人生」的重要性。

周說,針對每一位被拍攝者,從前期準備到後期跟進,約需一個月時間,希望被拍攝者能參與每一細節,從選擇服裝、照片的色彩,到模擬喪禮、思考希望留給世人的面貌等。他舉例,有人穿單車服來拍攝,亦有教師帶書籍合影,每件物品背後都承載生命故事。

團隊將「五道人生」理念融入其中,鼓勵參與者及時道愛、道謝、道歉、道諒及道別。Cherry提到,以「攝影」為媒介,被拍攝者有機會審視自我,珍惜與身邊人的關係,「有時因恩怨或缺少溝通產生隔閡,拍照時會自然相繫,逐漸靠近。」

拍攝完成後,團隊會再跟進數周,助參與者梳理思緒,亦鼓勵他們寫信給自己或所愛的人。兩人坦言,沒為項目申請資助,在公餘時間抽空拍攝,近乎義務工作,但從未動搖。周志偉說,「我們做的不僅是攝影,更是一場哀傷輔導,過程中我們也有成長。」他續說,兩人之力有限,故有訓練義工參與,盼將生死議題帶入社區。

記者:林家希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