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世代的學生,不論就讀本地傳統或國際學校,平板電腦都是新一代的上學文具。趨勢來得更快,當然與疫情停課息息相關。太太與我深知這些電子產品成癮速度快,沉迷威力大,於是兩夫妻在這幾年來盡力,但含蓄地灌輸一種印象給她們,就是把這個電子文具貶低成有如一個擦紙膠掃,或一個原子筆蓋,是文具當中最可有可無的。成功的是兩個女兒的確沒有沉迷,失敗的卻是屢欠交功課,就是平板電腦功課。
但小學始終要求每人有一部,先入讀小一的大女兒,順理成章便用了我抽獎贏回來的大畫面iPad,卻因為相對沉重,她每天都想辦法盡量不攜帶回校,有點錯有錯著。至於小女兒入讀小一,家中已經沒有多一部,只有一部我爸爸臨終時留下來的,相對舊型號,亦極殘舊,畫面裂痕處處,但卻是他生前用來撰寫劇本、寫歌詞、翻譯歌劇、寫專欄……是一部充滿爸爸文學足跡的記錄大典。她開學的前一晚,我思量良久:應否把如此重要的iPad給一個小一女兒?記得當晚致電問媽媽,她的回應是:「爺爺不會想自己的工具,留下來鋪塵!」就這樣便給了她。
她天天帶回校,因為學校需要,偶爾會計錯數,因為畫面的裂縫太多太密,令她一時看錯數字。不過,她從沒怨言、沒投訴,充分給予這部殘舊的iPad有了一個色彩較繽紛的第二次生命,和對爺爺生前用的工具的那份尊重,一用便用了三年。到了今年開學,畫面上的龜裂簡直慘不忍睹,決定給她換一部新的。晚上她拿著新舊兩部凝視:「我有點不捨得,但其實我已被學校同學取笑了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