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海軍百億造艦計畫突告終,抗衡中國擴張策略現重大變數

美國海軍備受困擾的造艦計畫週二再遭重創,海軍部長約翰·費倫(John Phelan)宣布取消採購星座級(Constellation-class)巡防艦的計畫。該計畫曾被譽為美國應對中國海軍迅速擴張的關鍵戰略之一,如今的決定無疑為美國海軍的未來發展蒙上陰影。費倫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表示,這個耗資數十億美元的水面作戰艦艇計畫未能實現其應有的價值。他強調:「如果一分錢不能增強戰備或我們的致勝能力,我就不會花。」他補充說:「為了信守承諾,我們正在重塑艦隊的建造和部署方式——與業界合作以提供作戰優勢,首先就是從星座級巡防艦計畫進行戰略轉移。」

根據《美國海軍學會新聞》(USNI News)報導,一名美國國防部高級官員向記者表示,美國需要更快地擴大其艦隊規模,「以應對未來的威脅」。該官員稱:「這個框架旨在讓海軍走上一條能更迅速建造新型艦艇、並更快、更多地為我們的作戰人員提供所需能力的道路。」海軍已與芬坎蒂尼海事集團(Fincantieri Marine Group)簽訂了其中六艘戰艦的合約,這些戰艦在海軍網站上被譽為其「下一代小型水面作戰艦艇」,最初計畫建造20艘,每艘成本約11億美元。

星座級計畫為何失敗?

星座級巡防艦的設計初衷是成為一種更快速建造美國海軍戰艦的方式,其基礎是現役的意大利設計,再根據美國的需求進行修改。然而,這些修改被證明比預期要廣泛得多,導致成本急劇膨脹,建造進度也很快落後。根據國會研究處的一份報告,首艦星座號(USS Constellation)的交付日期已從2026年推遲到2029年。許多專家認為,海軍早就應該終止這個問題重重的計畫。前美國海軍上校、分析師卡爾·舒斯特(Carl Schuster)直言:「星座級巡防艦是巨大的資金浪費」,它甚至無法滿足海軍應對低級別威脅的任務需求,更不用說像中國這樣的現代化海軍。他指出,該艦在對抗無人機、飛機、導彈甚至小型船隻方面的防禦能力很差,並表示:「在對抗胡塞武裝級別威脅的行動中,它無法存活太久。」

美中海軍實力差距擴大

在美國海軍造艦計畫陷入困境的同時,中國的造船廠正以驚人的速度生產戰艦。數年前,中國的艦隊規模就已超越美國。根據五角大樓的估計,到今年年底,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預計將擁有約400艘艦艇。而根據國際戰略研究所的數據,其中約50艘是巡防艦。相比之下,美國艦隊目前約有240艘船艦和潛艇。專家表示,這是一個令人不安的統計數據,因為歷史表明,在任何對抗中,規模較大的艦隊通常會獲勝。星座級巡防艦的設計定位是填補萬噸級的阿利·伯克級(Arleigh Burke-class)導彈驅逐艦與3500噸級的濱海戰鬥艦(LCS)之間的空白,而後者普遍被認為是另一個失敗的海軍造艦計畫。

造艦計畫困境與未來走向

海軍的造艦困境並非單一事件。除了星座級巡防艦,濱海戰鬥艦計畫也備受詬病,甚至在某些圈子裡被譏諷為「小破船」(little crappy ships)。ProPublica在2023年的一項調查稱該計畫是「軍方採購昂貴且性能不佳武器系統悠久歷史中最糟糕的浪費之一」。自2008年以來,海軍已服役35艘濱海戰鬥艦,但由於頻繁故障且未能提供預期的任務靈活性,部分艦艇僅服役五年便已提早退役。星座級的命運可能更類似於朱瓦特級(Zumwalt-class)驅逐艦,該計畫原定採購32艘,最終因成本飆升而削減至僅三艘。費倫週二表示,星座號及其姊妹艦國會號(USS Congress)的建造工作將繼續,但最終命運尚待確定。他表示,海軍希望在實施造艦計畫「戰略轉移」的同時,維持造船廠的運營和勞動力就業。坎貝爾大學(Campbell University)教授、海軍分析師薩爾·梅爾科利亞諾(Sal Mercogliano)認為,問題不在於造船廠,而在於「海軍及其設計能力」。舒斯特也同意此觀點,他反問道:「你是否注意到,自20多年前開始建造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以來,美國海軍再也沒有設計或建造過一艘有效、無問題的水面戰艦?」

來源:CNN

封面來源:Adobe Stock

即時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