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突破性研究:脂肪分解竟是生髮新關鍵?

一項突破性的研究發現,毛髮再生的觸發點可能意外地存在於身體的脂肪細胞中。來自國立台灣大學(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簡稱NTU)的科學家們證明,輕微的皮膚刺激可以觸發脂肪細胞進入「應急模式」,向休眠的毛囊發出信號,並在數週內促進新髮生長。這項發現為禿頭治療帶來了新的可能性,顯示短暫且受控的皮膚發炎可以在皮下引發一連串的再生反應。

皮膚刺激如何觸發再生機制

研究人員使用十二烷基硫酸鈉(sodium dodecyl sulfate,簡稱SDS)對小鼠造成輕微的皮膚刺激,並觀察其免疫系統的反應。他們發現,負責清理和修復的免疫細胞「巨噬細胞」(Macrophages)會湧入發炎組織,並釋放一種名為血清澱粉樣蛋白A3(serum amyloid A3,簡稱SAA3)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向附近的脂肪細胞(adipocytes)傳遞訊息,促使它們分解儲存的脂肪,此過程稱為脂解作用(lipolysis)。分解後產生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簡稱MUFAs)被釋放到周圍組織,接觸到休眠的毛囊幹細胞,向它們傳遞「喚醒」的訊息,從而促進其新陳代謝並啟動毛髮生長。

在實驗中,小鼠皮膚上受刺激的鱗狀斑塊很快開始長出新毛髮。測試證實,皮下的白色脂肪細胞已轉變為燃燒脂肪的模式,呈現出通常與禁食或暴露於寒冷環境相關的代謝活動爆發。為了確認更深層的刺激是否會產生相同效果,研究團隊使用受控的激光誘導損傷進行了獨立實驗,結果相似。這表明由脂肪驅動的再生途徑不僅僅在表層運作。更重要的是,當研究人員阻止脂肪細胞的分解過程時,毛髮再生完全停止,證明了脂解作用在毛髮再生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外用脂肪酸的直接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實驗中的小鼠並非天生禿頭,但實驗設計是為了模擬無毛髮的狀態。小鼠有明顯的毛髮生長週期,包括生長期(anagen)、退行期(catagen)和休止期(telogen)。在大約49天大時,小鼠會進入休止期,此時毛囊自然處於休眠狀態,約六週內不會有新生長。在這些實驗後,研究人員觀察到可見的毛髮在第10天左右首次出現,並在第20天完全再生,這在正常時間範圍內是不會發生的。接著,科學家們測試了直接外用脂肪酸是否能在不需誘導刺激或損傷的情況下促進再生。他們將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如油酸)的混合物直接塗抹在小鼠裸露的皮膚上,結果繞過了免疫和脂肪細胞的信號傳遞,仍然在處於休止期的毛囊區域實現了可見的毛髮再生。

這項發現意味著什麼?最明顯的局限性是該機制僅在小鼠身上得到證實。人體皮膚主要表達的是SAA1和SAA2,而非小鼠的SAA3,因此相同的信號迴路是否在人體組織中存在仍需確認。儘管如此,這項研究的原理——即受控的皮膚壓力可以通過脂肪細胞的信使重新激活毛囊幹細胞——為毛髮再生療法提供了極具潛力的新研究方向。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期刊上。

來源:newatlas.com

封面來源:Adobe Stock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