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高法院允許移民和海關執法局(ICE)根據長相特徵、語言習慣和工作場所進行執法,這一裁決被視為對憲法的嚴重背離。如果你在美國,也可能因為外貌或語言與某種「假設的特徵畫像」相符,就被隨時盤查,甚至拘押。
卡瓦諾大法官在意見中寫道:「僅憑表面族裔無法構成合理懷疑」,但如果與其他因素結合,就可以作為「相關因素」使用。這種自相矛盾又模糊的表述,為執法中的種族定性打開了後門。聯邦地方法官此前查明,ICE的行動基於四個因素:種族或族裔外貌、是否說西班牙語或帶口音的英語、所處位置以及從事的工作類型。這些因素,如今得到了最高法院的認可。
ICE的執法行動採取的是一種較以往激烈很多的方式。成隊的武裝蒙面特工開車前往洗車場、拖車場、農場和公園,一下車就開始抓人,連一句話都不問。突襲的目的是詢問被查人士是否是美國公民或是否合法居留。理論上能證明自己合法身分的人會被釋放,實際上有超過2800人被拘押。在芝加哥的「中途閃電戰」移民執法行動中,西南部拉丁裔社區至少有5人遭拘留,導致居民人心惶惶,許多父母甚至不敢接送孩子上下學。
最高法院的裁決主要針對的是拉丁裔社區,特別是那些從事低薪工作的人士。可是目前許多美國人本身就是拉丁後裔,或者看起來像,就因為這要被抓起來盤查?!對判決持異議的索托馬約爾大法官指出:「政府現在等於是宣布,所有拉丁裔,無論是不是美國公民,只要從事低薪工作,都可以隨時被抓走,直到他們向執法人員提供讓人滿意的身分文件。」這種針對弱勢群體的執法方式,創造了一種基於種族和階級的雙重標準,違背了美國憲法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核心原則。
在美國法律體系中,種族特徵本不應被視為逮捕任何人的「合理統計依據」。語言、口音、工作場所,都不應被用作執法判斷的因素。理論上,刑事案件的攔截需要「可能原因」標準,而移民執法標準是「合理懷疑」,門檻更低。這項裁決開創了一個危險的先例,將來可能會被用來針對其他少數群體。正如歷史上那些反對非裔美國人、亞裔美國人等少數群體的偏見判例一樣。
在特朗普政府大幅收縮移民政策的背景下,今年的驅逐非法移民系列行動已累計抓捕約9.5萬人,比2024年增加了124%。一些移民開始對法律不再信任,多個地方的教會、社區組織已經聯合發起活動,為拉丁裔人士提供法律援助、心理疏導和基本生活支援。儘管最高法院的裁決對長期以來遭受不道德盤查的社區來說是沉重的打擊,但還是有人努力對抗。這些都不會輕而易舉,在平等已經出現倒退的地方,補救並不簡單。但如果置之不理,問題只會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