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曾維燊
圖:生成示意圖
笑,是一種奇特的行為。當人覺得有趣時,會露齒、改變呼吸、腹肌收縮、甚至流淚。這種生理反應牽涉到腹部肌肉急速收縮,使胸腔壓力上升,空氣被迫排出,發出噴氣聲、喘聲或笑聲。由於肌肉過度用力,人會感到酸痛,反射與肌肉控制亦暫時減弱,出現腿軟等現象。
由於笑聲沒有考古紀錄,科學家無法確定它最初的起源,但已有多種理論。研究指出,笑並非人類獨有。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學者以超音波錄音發現大鼠被搔癢時會「咯咯笑」。後來,至少六十五種動物(多為哺乳類,也包括部分鳥類)在社交遊戲中會發出類似笑的聲音。靈長類尤其明顯——牠們在玩耍或被搔癢時的叫聲顯示,所有大型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或已具備笑的行為。
學者認為,笑聲最初是為了傳遞「友好、無威脅」的訊號,在互動中減少誤會。隨着人類社會與語言發展,笑逐漸演化成能表達情緒與細微語意的方式,不僅限於遊戲場面,也出現在驚訝、困惑或緊張之時。笑具有傳染性,因為它像一個邀請——邀請他人共享情緒。研究顯示,光聽笑聲便能刺激大腦中負責愉悅反應的區域,使人也想笑。即使觀看相同影片,與他人同在的人比獨自觀看者笑得更久、更頻繁。
人類笑聲通常比動物更響亮,推測是因為它同時具備社交「廣播」的功能。全球觀察顯示,即使五個月大的嬰兒,也能單憑笑聲分辨出是好友還是泛泛之交;成年人亦能僅從聲音判斷笑是真誠還是造作。後者源於與語音相關的腦區,而自然笑則來自較古老、與其他動物共用的神經網絡。
笑不僅有社交作用,亦有益身心。當人發笑,大腦會釋放內啡肽等令人愉快的化學物質,同時降低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研究顯示,經常笑的人更能抵抗壓力,心血管健康也較佳。嬰兒甚至在學會說話前就會笑,可見笑是人類的普遍行為。
笑是否真是「最好的良藥」或許仍視情況而定,但作為一種減輕生活重壓、促進人際聯繫、改善健康的自然行為——笑,確實值得我們時常擁有。除非,你的肋骨真的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