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通過臨時小屋計劃將向入住無家者收取住宿費|細說燊語

文:曾維燊
圖:Google Map

 

沙加緬度市議會通過一項具爭議的政策,決定在新建的臨時小屋安置點向無家者長者收取住宿費。這是全美少見的做法。

會議以7比2通過,涉及四個「微型社區」(micro-communities),每個點約有40間小屋(每間約120平方呎),提供共用浴室、廚房及洗衣設施。入住者在90日寬限期後,需支付不超過每月總收入30%的費用。繳費者將獲得租住權,且沒有居住期限限制。

市府社區回應局(Department of Community Response)局長白德羅(Brian Pedro)表示,政策有助推動自立、分擔營運成本,並以8萬5千元建設一個單位,遠低於興建永久支援房屋所需的42萬元。他強調這些小屋既可作為過渡,亦可長期居住。

市長麥卡蒂(Kevin McCarty)及多數議員支持此安排,形容與聯邦住房計劃相若,屬「公平選擇」,而且參與自願。議員珍寧斯(Rick Jennings)更認為收費可讓居民「有承擔」,推動正向循環。

反對者包括議員黃梅(Mai Vang)及迪金森(Roger Dickinson)。黃梅指小屋欠缺獨立浴廁,並不算真正住房,建議以市府預算支付50萬元維護費。迪金森則質疑向月入僅一千元的長者收取三成收入是否合理,直言他們「已在街頭受盡磨難」。

首個「微型社區」預計一年內啟用,地點包括Sundance Lake的Arena Blvd、沙加緬度行政機場旁的25街,以及Meadowview的Gardendale Road。第四個地點則待審批。

市府同時計劃增加共八個無家者安置點,包括安全露營場、安全泊車場及兩個依靠聯邦資金的永久住房項目。當中安全露營場設於River District,可容納約100人,由市府管理,提供帳篷、淋浴車、洗手間及24小時保安。

整體而言,沙加緬度正嘗試以多管齊下方式應對無家者問題,但對於是否應向貧困長者收費,社會爭議仍然激烈。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