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海戰

(許芷茵)

  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造價雖然昂貴,卻是不折不扣的偉大工程。立竿見影的好處是從此往來澳門變得便利無比,早前三代出遊,一程車點到點,個多小時已經抵達 仔,省卻許多舟車勞頓之苦。

  邊乘車邊欣賞風景,明明已出了香港邊境,卻神奇地會經過香港國際機場,有機會近距離觀察飛機升降。再往前走,眼前就是一片遼闊的海洋。湛藍的海水,訴說著四百多年前發生過的一些事,徹底改寫了澳門的命運。

  歷史上第一次的中外海戰,發生於1521年即明朝年間,地點在我們熟悉的屯門,史稱「屯門海戰」。

  香港沿海一帶適合發展貿易,歷史已有公論,但由於海盜猖獗,明朝永樂年間開始實施「海禁令」,禁絕民間船隻進行海上貿易。1513年,葡萄牙船隊於珠江口沿岸要求登陸及通商,不獲廣州政府接納,轉往屯門登陸,駐紮經年,原居民怨聲載道。廣東海道副使汪鋐奉命率兵驅趕葡萄牙人,初時不敵精於海事的葡萄牙船隊。

  後來通過在葡人船上工作的中國水手,獲取敵方的西洋武器和蜈蚣船資料,加以研究,擇日重賽,率領五十艘船,把船上的膏油草料燃點,直朝敵人的船隻衝去。笨重的葡人船隻轉動速度緩慢,躲不開火攻,迅速敗陣,並於之後的多場戰役中節節敗退,遂改變策略,轉移目標,向明朝租借澳門,開啟了橫跨之後數百年的歷史新篇章。

  遊走於貫通港珠澳的大橋之上,腦中縈繞的不是葡撻與Sangria,而是這三個地方深厚的淵源。時常覺得學習歷史不應該通過死記硬背和考試,實地探索及活動教學比紙上談兵有趣及實在得多!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