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施政報告》即將公布,關注家居照顧服務大聯盟、葵青基層關注組及民社服務中心今日(20日)到政府總部請願,就照顧者政策、殘疾人士福利及學生津貼提出建議,希望政府完善長期護理服務及支援弱勢社群的政策,如恢復2,500元學童津貼,可同時領取長者生活津貼及照顧者津貼等。
倡政府整合跨部門資料 擴大照顧者資料庫
團體建議政府整合跨部門資料,擴大照顧者資料庫,容許同時領取長者生活津貼及照顧者津貼,恢復2,500元學生津貼,並增加殘疾人士津貼等。他們強調,政府應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完善長期護理服務及弱勢社群支援政策。
社署回應《星島頭條》查詢,表示政府在《2024年施政報告》宣布會研究建立跨專業、跨機構的護老者和殘疾人士照顧者資料庫,以識別高風險個案,及早介入支援。政府由2025年7月14日起推出試點計劃,包括利用低收入照顧者津貼的資料庫,識別低收入家庭的護老者及殘疾人士照顧者。若有關照顧者入院,很可能會令被照顧者的起居生活大受影響,令家庭面對的風險大為提高。就此,若有正領取津貼的照顧者登記入院,醫院管理局會將有關照顧者入院的資料通知社會福利署(社署),社署會聯繫照顧者支援專線182 183及其他相關福利服務單位,主動聯絡有關家庭,了解他們所需,並提供適切的緊急援助(如安排暫託、送餐等服務)。
此外,社署於2025年7月中在觀塘及沙田區推出試點計劃,利用房屋署的住戶資料和社署資料系統內的長者個案資料,識別出居住於公屋而缺乏社區支援的獨老及雙老住戶,以及護老者及殘疾人士照顧者。社署已委託「關愛隊」接觸及探訪這些住戶,向他們表達關懷及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適切支援。政府正檢視試點計劃的推行情況,並將盡快把這項試點計劃推展至全港各區。
「為低收入家庭護老者提供生活津貼計劃」旨在向低收入家庭的護老者提供現金生活津貼,以補貼其生活開支,並讓有長期護理需要的長者可在護老者的協助下,得到適切的照顧及繼續在熟悉的社區安老。護老者津貼設有入息審查,在計算家庭每月入息時,照顧者的收入不得超過全港相關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的75%,但並不計算資產,以取得平衡。另外,由於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綜援)已為受惠者提供基本生活所需,而長者生活津貼則已補貼65歲或以上需要經濟支援的長者提供生活開支,所以領取綜援或長者生活津貼的人士不能同時申領照顧者生活津貼,以確保公帑運用得宜和避免資源重疊。政府現時沒有計劃改變上述安排。





設審查機制支援基層家庭
關顧聯表示,照顧者資料庫暫有約1萬位照顧者資料,而系統「被動」,照顧者無法自行申請加入。因此,他們建議利用跨部門資料互通,如在醫管局應用程式增設自願加入渠道,或透過房屋署向公屋住戶發信,盡快擴大照顧者資料庫。此外,現行資料庫未有對照顧者進行緊急程度評估,難以有效分配資源予高危群體。
現年78歲的照顧者鄭婆婆,長期照顧患有慢性病的86歲丈夫。她指,社區內「雙老家庭」並不少見。然而,現行政策規定領取長者生活津貼的照顧者無法申請照顧者津貼。她表示,丈夫現時每月到醫院覆診及購買醫療用品,開支龐大,如尿袋先前加價至3,000元個,另外亦需要購買尿片,如能領取照顧者津貼便能減輕負擔。
家長指學生津貼取消加重生活負擔
葵青基層關注組的李女士則表示,學生津貼突然取消令基層家庭狀況艱難。她提到,孩子小一學期書簿費達2,300元,校服一套600元,暫時只能購入一套,另需支付鞋子、書包及醫療費用等。她強調,爭取津貼並非為了帶孩子外遊或到遊主題樂園,而是應付基本生活需要。另一位林女士亦對政府取消2,500元學生津貼的「一刀切」做法感到無奈,建議設立審查機制,保留對基層家庭的支援。
社福界立法會議員狄志遠到場聲援,表示反對因財赤縮減福利預算,強調財赤屬過渡性問題,而非結構性原因。他引述財政司司長預測明年財政可達平衡,呼籲政府在財政穩健時回饋基層市民。他已整合基層意見,提交逾80頁的意見書予行政長官,盼政府正視訴求。
記者、攝影記者:任朗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