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irfield 善意工程欠諮詢 豈能無視社區憂|細說燊語

文:曾維燊
圖:Google Map

在地方行政決策中,政策本意與執行方式往往背道而馳,結果善意成為爭議的根源。北加州Fairfield市議會日前通過將一間酒店改建為支援性住宅的規劃,雖屬州政府Homekey+計劃一環,原意在協助無家可歸者重建生活,惟項目推進過程欠缺社區參與,激起當地居民強烈反彈,反映出現代政策治理的盲點。

按計劃,開發商Danco將把North Texas Street上的SureStay酒店改建為五十個一房單位,優先安置退伍軍人及有精神健康需要的人士。表面看來,這是一個具社會責任感的計劃。然而,項目審批前並無與當地Paradise Valley社區展開公開諮詢,開發商更未有履行今年二月承諾會見居民的口頭承諾,最終導致市長莫伊(Catherine Moy)與副市長柏塔尼(Pam Bertani)雙雙投下反對票。

社區的疑慮並非出於偏見。居民擔心低門檻入住條件可能吸引有刑事紀錄或濫藥背景的人士進駐,進而影響社區治安。更重要的是,政府推動「先有房後介入」的模式(housing first),強調無條件提供住屋資源,卻未有同步建立完善支援系統。這類政策若欠缺配套,不但無法解決問題,更可能將城市邊緣化問題由街頭轉移至社區之中。

Danco代表強調,選址靠近超市、藥房及公共交通站點,有利住戶重建生活,並非隨意選址。他們指出,類似項目有高達98%成功率,入住者重返街頭的比率極低,而且該設施設有24小時保安與社工服務。

事實上,無論目的多麼高尚,一項針對居民日常生活產生深遠影響的計劃,若未能取得民眾認同,終將難以善終。可惜今次項目的推行程序,從一開始便缺乏透明度與誠意,連基本的溝通亦告闕如。市府若單靠「完成程序」來合理化決定,實屬本末倒置。

是次風波亦揭示一個更深層次的矛盾:當地方政府成為上級資金政策的執行者,是否仍有空間維護本地居民的參與權?Homekey+計劃固然解決不少個案,但若落實方式罔顧社區意願,最終亦會引發更廣泛的不信任與反彈。此例值得所有地方政府警惕。

市長現已表明將推動公投決定項目命運,某程度上反映出民意壓力已無法忽視。與其事後補救,不如從源頭改革制度,確保所有涉及民生的政策,在計劃階段已納入居民意見,真正做到與社區共同構想未來,而非憑一紙審批強行推進。

誠然,遊民安置是現代城市的集體責任,但責任的承擔從來不應只落在某一個街區,更不應凌駕在居民的知情權與發聲權之上。一項再崇高的公共政策,若失去民眾支持,只會淪為另一場行政悲劇。

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