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長蓄意或致命機械故障?印度航空空難調查陷入僵局,真相究竟是什麼?

上個月在印度艾哈邁達巴德(Ahmedabad)造成 241 人死亡的印度航空(Air India)波音787 客機空難,其調查正圍繞著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展開:人為失誤還是機械故障。美國官員的評估傾向於認為機長可能蓄意切斷燃料,而印度方面的調查人員和飛行員組織則指出,存在災難性電氣故障的可能。

根據《電訊報》(The Telegraph)引述美國方面對黑盒子數據的分析,駕駛艙語音記錄顯示,在起飛後不久,副駕駛昆達爾(Clive Kundar)曾驚慌地質問機長薩巴瓦爾(Sumeet Sabharwal)為何將燃料開關移至「切斷」位置,而機長當時則保持冷靜。這一說法與印度飛機事故調查局(AAIB)的初步報告相符,該報告確認了燃料開關曾被關閉,導致飛機失去推力。

為人為失誤理論增添複雜性的是,調查人員正在審查 56 歲的薩巴瓦爾機長的醫療記錄,因為有指控稱他患有抑鬱症等心理健康問題。據悉,他也正考慮辭職以照顧年邁的父親。這些背景因素使得調查的人為因素層面變得更加複雜。

然而,另一條調查線索指向了飛機本身。印度媒體報導稱,調查人員正在研究飛機發生「非指令轉換」的可能性,即電氣或數位故障可能在沒有飛行員操作的情況下自行關閉了發動機。這一理論的依據是,就在失事前數小時,同一架飛機的技術日誌中記錄了一項「安定面位置傳感器缺陷」。專家指出,該關鍵感應器的故障,理論上可能觸發錯誤的飛行控制信號,包括意外切斷燃料。

此案的調查方式也引發了爭議。印度飛行員聯合會(Federation of Indian Pilots)強烈抗議,指責初步報告選擇性地使用駕駛艙錄音來暗示飛行員失誤,稱在完成全面調查前就歸咎於人是「不成熟且不負責任的」。印度航空首席執行官也敦促外界避免過早下結論。此次空難是波音787客機的首次致命事故,使航空公司和製造商都面臨著巨大的審查壓力。

新聞來源:《電訊報》(The Telegraph)

封面來源:美聯社

即時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