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費融資」遇上加息 有投資者被迫捱貴息 專家:宜預留資金應付利息支出

「理財專區」昨日提到早前港元拆息回落,有「金融樓」之稱的保費融資再度大熱,一份10年預期總內部回報率(IRR)5.5%的美元儲蓄保單,在借錢投保下回報率可大增至逾20%。不過,投資者能否賺到豐厚利潤,取決於保單的非保證回報是否對辦,以及融資利息是否維持低水平,一旦保單回報不似預期,加上息口突然抽升的話,投保人隨時蒙受損失。(拆解保費融資 下)

保監局便提醒投保人,保費融資是一把「雙刃劍」,在低息環境下,投保人可以借助槓桿效應倍大保單回報,但同時亦會倍大風險和可能招致的損失,再加上可供以保費融資方式購買的多為分紅保單,涉及非保證回報而且回本期較長,令保費融資的風險驟增。

宜有每月穩定現金流

美國聯儲局在2020年3月應對新冠疫情啟動減息,此後兩三年的低息時代,保費融資大受投資者歡迎。不過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全球通脹急升,聯儲局在當年3月起加息遏通脹,此後近一年半時間,美息由接近零加到5.25至5.5厘,一個月Hibor則在2023年底曾高見5.6厘。當息口持續攀升,保費融資的每月還款負擔便越來越吃力。因此不少專家均提醒,保費融資只適合具有豐厚財政實力,以及每月有穩定現金流的投資者。

家庭理財教育學會會長林昶恆認為,進行保費融資應抱有一個心態:「不是因為沒有錢才借錢,而是有錢但不想用光那筆錢。」雖然保費融資是「還息不還本」的貸款,但客戶最好有貸款本金的儲備,他舉例買價值100萬元保單、向銀行借60萬元的話,自己亦應保留60萬元投資在其他流動資產,賺取多一份回報,萬一貸款利率出乎預期地急升,投資者也可還清貸款離場。

資深保險界人士李尚仁亦指出,保費融資向來是資深投資者運用的工具,他們過往可能較多投資物業,熟識借錢投資的操作及風險。他向客戶介紹保費融資時亦會評估客戶是否有實力,「現在這一刻有(投保)首期之外,差不多要有幾年利息的錢在手。」回顧上次進入加息周期,他說一些較早年進行保費融資、保單退保價值已回本的客戶,會選擇提早退保,獲利離場;另一些收入及現金流穩定、負擔得起高息的投資者則會「捱」數年至減息周期。

曾有中介誘客加按物業

至於保費融資曾引來監管機構關注,警示箇中風險,李向仁指當時一些中介人銷售手法有問題,例如鼓勵客戶加按物業,套現數百萬元作投資本金,再以保費融資購買保單。皆因保險中介促成一份10萬港元的保單,可能只有2000至3000元佣金,但成功游說客戶透過槓桿買100萬元的保單,佣金收入便大大提升。

在申請保費融資時亦記謹要細閱條款,林昶恆提醒,若貸款方案是以「銀行資金成本(COF,Cost Of Funds)」計算利率,即使拆息穩定,但當銀行自身資金成本上升時,客戶的貸款利率也可能突然飆升。因此客戶宜選用有最優惠利率(P)或本港銀行同業拆息(HIBOR)的方案。

「Call loan」時有發生

另一個要仔細留意的條款是金融機構有權隨時「Call loan」,終止保費融資貸款。在樓按市場,當樓價大幅下跌,業主變成「負資產」,銀行可能會「落雨收遮」而「Call loan」,但保單價值理論上不會變成負數,為何保費融資仍會出現「Call loan」?林昶恆指,有可能是客戶銀行戶口常常有異常交易,引來銀行「反洗錢」部門關注而被終止戶口,他舉例近年不少人做網店等買賣,但用個人銀行帳戶進行商業收款,便有機會被終止戶口;另一個可能則是銀行自身貸款水平觸及監管要求,「即使私人銀行客也會被call loan」。

拆解保費融資 上:

 

息口趨跌再現「保費融資」 最高回報竟達24厘 專家拆解操作及風險

 

即時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