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表演藝術團體無緣州府補助

彭德慧帶領曲藝社在華埠街頭義演。記者黃偉江攝

「表演藝術公平薪資基金(Performing Arts Equitable Payroll Fund, PAEPF)」是一項旨在支持小型非營利藝術機構的重要計劃,在經歷預算擱置與倡議奔走後,總算於今年7月初重新啟動。但當主流媒體與州府尚在宣傳「即日起接受申請」之際,實際點擊官網,卻赫然顯示:「申請已因申請量過多而關閉。」這一資訊落差,對三藩市的華人表演藝術團體而言,既令人困惑,更令人沮喪。

「我們根本不知道這筆補助是什麼,也沒收到任何中、英文的通知。」美西八和會館主席譚念帖一語道破基層社團的無奈。「就算知道,也不知道去哪裡、怎麼申請。」同樣表達疑惑的,還有亞洲耆英會會長葉坤玲:「我們也有義務的合唱團、粵劇曲藝、太極舞蹈等演出,但這樣的基金似乎離我們很遠。」

事實上,這筆1,150萬元撥款,在5月州長紐森的預算修正案中,一度被提議取消,但立刻引發各地小型藝術團體與州議員的強烈反對,認為削減經費,對剛復甦的表演藝術界造成二度打擊。

經過各界請願與倡議,該基金最終保留撥款,並於7月初宣佈重新開放申請。

州眾院市中心復甦委員會主席楊馳馬(Matt Haney)表示,「這些小型場館為城市與社區注入活力。我為州議會認識到這筆資金的重要性,並與我們站在一起、共同守護加州藝術的決定感到驕傲。」

然而,對許多第一語言非英語、組織規模小、人力有限的族裔藝術團體而言,這樣的「公平」卻形同虛設。

「中小型華人表演藝術團體一直活在資訊孤島。」中華文化中心藝術總監梁凱瑤指出,加州近兩年藝術預算已大幅削減逾7000萬元,加上疫情後的勞工法改革使人事成本劇增,藝術界早已千瘡百孔。「此次撥款表面上令人振奮,但僅1150萬美元,要幫助全州成千上萬個機構,根本是杯水車薪。」

她質疑為何資訊傳播未能照顧語言弱勢與社區基層?「我們有來自中國、香港、臺灣的粵劇團、舞蹈社、民族樂團,但這些社團通常沒有專人負責英文行政事務,也未被主流藝術政策納入考量。」

根據官方公告,PAEPF採「先到先審」制,開放後若申請爆滿即會關閉。但不少社區團體發現,當媒體仍在宣傳「立即申請」,官網卻已悄然鎖門,無預警、不說明,更無任何語言轉換版本可供理解。

記者實測發現,GoSmart平台顯示:「表演藝術公平工資基金的申請,由於自該計劃開始以來申請數量過多,我們的申請入口已關閉。」無論中英文版本皆如此,未設候補登記、亦無開放再通知機制。

「像我們這樣的小團體,從沒有接觸到一手資訊,等聽說了,門已關了。」一位不願具名的華人舞團負責人無奈表示,「公平,從來就不是我們能擁有的東西。」

雖然該補助原意為協助年預算低於200萬元的非營利團體因應AB5法案造成的人事壓力,但多位社區觀察者指出,「補助能否觸及真正需要者」,與「申請流程是否公平透明」同樣關鍵。

例如申請所需資料繁複,包含三年報稅表、演出佐證、董事會政策聲明等;所有檔案須為PDF格式、文檔內不得含特殊字元、不得超過10MB等技術限制,讓本就缺乏行政支援的小型社團望而卻步。

此外,對於以財務贊助方式存在的族裔團體,申請更需附加協議與證明,行政門檻高得驚人。

美化華埠曲藝社創辦人彭德慧教授表示,對三藩市華人表演藝術界而言,更迫切的是:「如何真正走入決策流程與資源系統。」近20年來她一直為華裔草根曲藝表演團體爭取資源而奔走,卻總以失敗告終。如今,只好在華埠街頭演出時,擺上一個「結緣箱」,為樂師、表演者討一杯咖啡的零錢。

有學者建議,加州藝術政策應設置語言通達門檻、族裔代表協商機制、以及社區導向的外展機制。例如開設中文諮詢窗口、提供簡化申請說明、舉辦線上中文說明會等,才能讓這筆來之不易的資源不再只是「看得到,吃不到」。

「我們不是不努力,而是從未在他們的語言與制度裡。」新動力文化傳播藝術總監李敏雄的一句話,道出了許多族裔表演藝術者的心聲。他認為,這場看似公平的補助分配,終究仍需一場制度內外的深層對話與結構調整,方能名副其實地公平。本報記者黃偉江三藩市報道

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