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長行兇 飛行安全響警鐘

最近中國吉林省長春市的南方航空公司基地發生了一起傷人事件,一位年僅31歲的機長,因不滿意對考評,用刀將同事刺傷,然後跳樓身亡,這幾年民航業「高大上」的光環,已經蓋不住從業者心力交瘁的「火藥桶」。

心理素質應該遠強於常人的飛行員都走上絕路,誰來能保證乘客的安全?感慨悲劇的同時,人們也在質疑該事件背後的因果。不管在哪個國家,機長都是待遇優厚的職業,如果由於某種原因降為副駕駛,不僅顏面受損,收入落差更大,這似乎能解釋那位機長走上絕路的原因。

其實這位機長的遭遇並非孤例,就在不久前,一名副駕駛實名舉報南航領導官員索賄不成,用「技術不合格」打壓他,公司回應竟是「不屬實」。但工作上的糾紛絕不是暴力的藉口,解決問題的途徑應該是溝通和改進,而不是用極端的方式傷害他人。

民航從業者長期面臨生活壓力(經濟負擔、家庭照料)與工作壓力(勝任力、晉陞競爭)。研究顯示,有近10%的關鍵崗位員工處於心理預警狀態。典型案例如2015年德國之翼空難(副駕駛抑鬱駕機撞山)和2018年孟加拉優速航空事故(機長情緒失控),均與心理健康直接相關。

國際民航組織(ICAO)要求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從去年起,美國等國家已經開始執行新飛機溫室氣體排放標準。航司需投入高成本採購可持續航空燃料,但新燃料價格較傳統燃油高2到5倍,加重了經營負擔。

疫情期間,全球航空業流失約4600萬個崗位,空客、波音等企業裁員超15萬人。復航後經驗豐富的從業人員流失,新員工培訓周期長,造成「青黃不接」。如中國去年新增了2500班國際航班,但安全監管報告指出,人員資質不足已成隱患。

當前航空業在管理上依賴「執勤時間」等剛性指標,但實際疲勞受航段複雜度、時差、睡眠質量等影響。例如,中季雷雨天氣導致機組實際工作時間成倍增加,但規章未涵蓋此類非預期情況。ICAO指出「同樣休息時間,環境不同效果差異顯著」,通勤疲勞、移動終端工作侵擾休息期等問題普遍存在。「疲勞管理」長期集中於飛行員群體,但機務、管制等崗位同樣高危。機務人員「隱形工時」(如航材準備、手冊查閱)未被計入工時,執勤時間遠超飛行時間。

應對上述問題,需要整個航空業拿出轉型辦法。只有打破不同部門的壁壘,才有可能建立壓力釋放渠道。航空業困境本質是安全、效率與人性化管理的失衡。從業者壓力既是系統性風險的產物,也是行業轉型的陣痛。

破局需三方合力——政策端強化法規執行(如休息期保護、心理疏導強制化);企業端放棄「成本優先」思維,投入疲勞監測與EAP系統;技術端通過智能化降低人為負荷(如AI排班、自動駕駛輔助)。唯有將「人」置於安全鏈條的核心,才能實現「復蘇與可持續發展並重」的目標。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