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病要看醫生 也要見律師|社評摘要

《華盛頓郵報》評論文章:

醫生會見你 律師亦然
法律援助組織正協助醫生應對病人健康的社會障礙

作者:温麟衍(Leana S. Wen)
譯:曾維燊
圖:AI生成

在我接受住院醫師培訓期間,我曾在兒科急症室輪班。有一次,我接診了一名經常因哮喘復發而被母親帶回急症室的男孩。每次來臨,我們都為他進行霧化吸入治療。有時我們會安排胸腔X光檢查以排除肺炎,若病情嚴重,則會開類固醇藥物。不過,我們始終無法處理根本問題——他所住的公寓長期受霉菌污染,正是誘發哮喘的元凶。

如今,部分醫療體系正嘗試以一項創新手段填補這個漏洞——與非牟利法律組織合作,協助病人處理各種社會挑戰。

其中一個例子是辛辛那提兒童醫院與「大辛辛那提法律援助會」的合作。兒科醫生簡恩(Robert S. Kahn)是這項合作計劃近20年前的共同創辦人。他告訴我,該院是全美首間將法律援助轉介功能納入電子病歷系統的醫療機構。只需點擊幾下,臨床醫生便可將個案轉介給兒童健康律師,正如他們會轉介至肺科或其他專科一樣。

假如問題源於居住環境不良,律師可以發函給業主,指出違反租約義務,要求限期維修;亦可聯絡市政府房屋部門,要求派員檢查並記錄違規情況。必要時甚至可入稟控告業主。整個過程中,律師團隊會確保住戶不會因此被報復或驅逐。

在多宗調查中,他們還發現有其他家庭面對相同問題。在一座大型分層公寓內,往往有十多名兒童因相同的環境因素而哮喘復發。「問題不是要給某個孩子多些藥,」簡恩說:「而是要確保業主處理漏水與霉菌這些根本問題。」

他舉出其他例子:有名患有多重疾病的兒童居住在沒有雪櫃和冷氣的住所,結果法律代表向市政府投訴,迫使業主作出修繕。

又例如,一位剛生產的母親出院時手上沒有任何資源以供自己及初生嬰兒維生,法律團隊便協助她申請糧食援助。事實上,這支團隊後來發現她的情況並非個別個案,於是與州政府的社會服務部門合作,識別制度性障礙並改進相關程序。如今,這個流程每月可協助多達150個家庭。

簡恩認為,這正是法律援助與社工轉介的根本分別:前者著眼於發現制度性問題並推動政策改革;後者則主要聚焦逐一協助個別病人。社工固然能協助病人穿梭官僚體系、獲取資源;但當制度失效時,律師便能介入,以法律手段保障家庭權益。

這類倡議的確奏效。有研究發現,辛辛那提的合作計劃中,近九成轉介最終取得正面法律結果。另一項研究則發現,接受法律介入的兒童住院率比未接受者低近38%。

紐約市一個類似項目的研究顯示,與哮喘有關的急症及住院人次均錄得下跌。而在賓夕法尼亞州東南部,研究人員估算,當地的醫療法律合作關係,每投入1元便能節省11元成本。

法律倡議的價值亦不限於直接的健康風險。律師可以協助病人清除刑事紀錄、修正信用報告,從而更容易獲得工作機會及穩定居所。他們亦可為被拒醫保的家庭上訴,防止水電供應被切斷,減少病人在醫療與基本生活需求間二選一的困境。此外,法律團隊也能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爭取適切教育服務,有助其長遠健康。

據「全國醫療-法律合作中心」估計,全美已有數百個類似合作,包括37間兒童醫院。不過,隨著社會因素與健康關係日益受到重視,未來仍須更多這類合作計劃。

簡恩告訴我,當他初次推動這種合作時,曾有臨床人員質疑醫療團隊為何不專注於治療本身。但當他們親眼見到與律師合作所帶來的實質改變後,觀念亦跟着轉變。他說:「現在,他們不再問『為何要做?』,而是問:『怎可以不做?』」

辛辛那提的經驗正正體現了一個更廣泛的共識:要改善健康,不只靠診所內的治療,更要改變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政策與制度。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