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YouTube上自動播放漂流時,忽然音箱中傳出「不到園中,怎知春色如許?」的韻白,一瞬間彷彿時空流轉,回到以前那段喜歡看崑劇的日子。
這句開場白,來自《牡丹亭》中的《驚夢》,劇情是大小姐杜麗娘久居深閨,被封建禮教束縛,難得來到後院欣賞美景,卻為自己不得自由戀愛而憂傷。接著便是那最出名的「原來奼紫嫣紅開邊,似這般都付與斷井殘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段唱詞非常非常動聽,首先是詞。崑曲的歌詞唸白文字都華麗至極,簡直到了奢靡的程度,甚麼「朝飛暮卷」、「雨絲風片」、「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真不是凡人能寫出來。
崑曲唱腔講究婉約緋惻,咬字清圓。記得大學修讀過一門崑曲課,老師注重咬字,除了特有的蘇語發音,還有每個字都要圓潤地發出,唇齒清靈,我是門外漢,反正是做不到,只懂得欣賞。還有便是表演,要知崑劇是最早的「無實物表演」,空蕩蕩一個舞台,憑著一把折扇,便要演出整個環境,春色怎麼美,哪有柳樹荼靡畫船?都要表演出來。別說身段眼神練習,就是觀看,也要想像力——比如《懶畫眉》中,當杜麗娘唱到「是睡荼靡抓住裙釵線」,便是要演出被荼靡花枝勾住裙子,一頓,彎身,再用扇子繞著手腕拆開花枝,那種少女的靈動,又不失大小姐的優雅,之後「恰便是花似人心向好處牽」,又要回到心理獨白,少女祈禱的嬌羞——每一句都是情緒遞進轉換,又是情境的交融,雖無對手戲,卻意境滿滿,確實是一種需要觀看門檻的藝術,但如果稍作了解,便能體會其中美妙。